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中国江苏网 > 理论之光 > 正文
非学术因素掣肘博士论文质量
http://theory.jschina.com.cn  2009-06-18 16:46:00

  作为博士论文的“质检关”,论文答辩是整个博士生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起着提升博士论文质量的作用。然而,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受一些非学术性因素掣肘,博士论文通过者众,被“枪毙”者少,答辩有流于形式之嫌。

  答辩的“面子工程”

  厦门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周昌乐自认为有着“喜欢较真”的性格,做学问讲求“在无疑处有疑”。不过,这也要看场合,作为博士论文答辩委员会成员,“碍于导师情面”,对一些不甚满意的博士论文,自然要手下留情,不能完全“由着性子来”。担任博导10多年,他“毙”过一些博士论文,但总量不超过4篇,而且都是在匿名评审中。他承认,这样“压力会小些”。

  他所说的压力来自同行。“学术是讲究圈子的,”一位博导说,“答辩委员会成员一定都是导师认识的,否则不会请。”只要不是太差的论文,看在导师面子上,总还是可以通过的。况且,同一个行当,老师之间大抵熟悉。在学术生涯中,难免要互评学生论文,下次自己很可能就要请到别人,“要互相关照”。

  有学者认为,在掺杂了人情因素后,论文评阅过程难免失之偏颇,最后形成了另一种学术“惯例”:导师互相邀请答辩,互相“放水”通过。清华大学心理学系蔡曙山教授直言,“很多东西到中国后都得变味,凡事凭关系,很难控制。”但他也表示,“答辩虽然有走形式之嫌,做总比不做好。”

  但是,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刘亚敏老师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她认为,走过场、看情面等情况在博士论文答辩过程中基本不可能发生。每个参加答辩的博士生都会提前精心准备,只要进入答辩环节的博士论文一般来说都是合格的。

  博导紧缺,还是“学术超生”?

  5月下旬,记者全程旁听了北京某高校人文社科类的一场博士论文答辩会,5位答辩委员会成员,4名博士生参加答辩,时间限定为两个半小时。在回答问题阶段,4名博士生频频被答辩委员会主席打断,要求“简略回答”。会后,其中一名博士生向记者抱怨:“5个问题,我只回答了两个,根本没有时间陈述清楚。”据了解,包括这位同学在内的4名博士生最终都顺利通过了答辩,论文答辩决议书格式基本一致:先肯定论文,再提出不足,最后是修改意见。

  随即,记者又参加了同一学校不同专业的另一场博士论文答辩会,却发现严谨了许多。同样是两个半小时,只有一名博士生参加答辩,时间相对宽松。学生回答完问题,答辩委员有时间向答辩者提问,现场互动热烈,个别问题该生没有回答出来。

  博士生众多是高等教育扩招的产物,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蔡曙山将之称为“学术超生”。1991年,他获得博士学位时,全国只有一二百名博士,他的导师一辈子也只带了两名博士生。而2008年一年,仅中部地区一所重点高校,在校博士生就达到6736人,一些高校已然步入“巨型大学”行列。现有的博士点和博导已不能满足日益庞大的学生队伍的需要,师生比率拉大,博士论文质量难以保证。周昌乐教授一人身兼5个一级学科的博导,这一事实说明了博导资源的稀缺。

  在采访中,记者也发现,一些没有扩招的重点院校和研究机构,博士论文质量相对较高。如北大、清华等高校,通过采取限制博士生人数的方法提高论文质量,清华大学一个博导平均每年只带0.6—0.7个博士生。博士生进入门槛提高后,无形中也降低了答辩委员会的压力,有利于提升答辩质量。

  由此,人们不禁要问,既然博导紧缺,为何不将相关领域有发言权的学者纳入答辩会委员行列?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安年从利益角度解读了这一问题,“没有博导资格的教师,包括退休学者,不是博导们的‘利益共同体’,无法利益均沾,因此往往不被考虑在内。”

来源:人民网   作者:张梦薇 金辉   编辑:袁涛
复制本文链接
【收藏: 365Key ViVi】 【打印预览】 【大字 中字 小字】 【论坛讨论】 【关闭窗口

上下篇导读

Loading...

相关新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