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中国江苏网 > 理论之光 > 正文
反思乡村文化的走向
http://theory.jschina.com.cn  2009-06-18 16:31:00

  多元的文化性,也应该被理解为乡村社会的民主性、自治性发展的一个基础。要增加乡村社会建设的历史感、人文感、差异感,而不应该把乡村社会变成另一种同质化的城市社会的模仿。

  任何社会秩序,都是文化秩序,这是因为任何社会共同体都是文化共同体。文化价值,支撑了秩序运行的认同。从这种观点出发,所有的社会结构都具有文化涵义的意义,文化乃是“深嵌”于社会结构之中。由于乡村社会被嵌入了工业化、市场化的轨道中,中国乡村建设中的“秩序”与“乡村文化”建构问题重新被提出来。中国已经步入了“利益时代”,让农民合理得到“秩序”中的公共资源,是对社会秩序设置的挑战。另一方面,支撑“秩序“的乡村文化也面临新的建构。

  在强调加快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反问:支撑乡村社会秩序背后的“文化”是什么呢?这是一个非常现实的话题。因为我们现在还有5亿农业劳动者,7.3亿农业人口,到了2020年,中国城市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50%甚至60%,但即使到了2020年,中国的农村人口下降到总人口的40%,仍然将有6亿农民。中国的“乡村文化”向哪里去,是值得反思的问题。

  “重新包装的乡村”与对乡村文化的再认同

  当下中国城市化进程一方面出现了对城市的重新包装,另一方面也出现了对乡村的重新包装。当全世界的城市都在加快“生活品质”竞争时,那些有一定旅游价值的中国乡村风景正在重新被开发出来,它们成为新的“乡村天堂”。如江苏溧阳的天目湖原来就是20世纪50年代挖的一个人工水库,现在成为一个依山傍水的农庄山谷风景区。泰州郊区溱湖湿地公园,是一个准农庄的湿地地区。这种湿地公园再造一种乡村的生活品质,并创造出乡村文化的新叙述和新形象。还有像江苏宿迁的骆马湖风景区,一些城市边缘兴起的“农家乐”一日游,即使没有什么历史典故,也是作为新的乡村符号出现的。

  一些新的县级市也带有浓浓的“乡村情结”的元素。如宜兴“东氿”、“西氿”,是两个湖的名字,两个“氿”都非常美,但“氿”却是宜兴指称“湖”的汉字,和这里的丘陵、喀斯特地形、紫砂陶瓷联系在一起。作为历史的记录,它是与乡村文化情境联系在一起的。

  在广义上,乡村文化蕴含着一个民族的“怀乡情结”。就像皖南的西递宏村、绩溪、徽州古城等地,就是中国成熟的乡村文明的记录。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客观上成为当代中国城市与乡村、历史与今人相沟通的“活的文本”、“活的交流”,并反复被旅行者阅读。

  但是,上述这些并不能代表乡村文化的基本现实,它们甚至只是某种文化产业的现实,或者是起着一个文化生态博物馆的作用。

  事实上,乡村世界经历着急剧的社会分化、文化分化,这种分化被持续的全球化、市场化、城市化进程所扩大,又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发展,显现出复杂状态。原有的乡村文化在现实中失去了核心,表现为一种离散、混杂、失重的状态;找不到精神的寄托、归宿;信教人数的增多、家族势力的出现、社会认同的失落……

  在走向现代文明的过程中,乡村文化重构本身包含着“再度本土化”的挑战,它要求通过对“传统”保存,使乡村建设再现文化风景。对乡村文化建设的再思考、再认同,是对民族文明、区域文明的再梳理。其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以家庭、村落为基础的乡村民俗的重建。尽管历史留下来的那些乡村文化的“活的文本”,可能带有中华文明的某个阶段上的成熟性的记载(如宏村),但长期的历史变迁后,现实中的乡村文化恰恰是“离散的、粗糙的”。如大家庭结构已经基本解体,敬老养老观念开始松弛,婆婆们在家庭中已无从前的地位。体力较好的婆婆会到城里当保姆,为自己挣一份收入,这样反而能与媳妇维持好关系。大规模打工带来了空前的社会流动,很多媳妇进城打工,或者丈夫出去打工,妻子、孩子留在乡村,农村中婚姻关系也表现出脆弱性,并出现了留守儿童的问题,呈现出道德习俗水平的混杂、多序。21世纪“乡村文化”建设的概念,在学理上可以看做是“后传统”、“后习俗”的概念。正如吉登斯所说,“现代性,总是被定义为站在传统的对立面,现代社会不是一直是后传统吗?”支撑乡村社会秩序的“文化”,应该是对传统文化的再认同。处在社会转型中的乡村社会如何避免“文化空洞”、“文化混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来源:人民网   作者:扈海鹂   编辑:袁涛
复制本文链接
【收藏: 365Key ViVi】 【打印预览】 【大字 中字 小字】 【论坛讨论】 【关闭窗口

上下篇导读

Loading...

相关新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