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工作的方法论,核心是以人为本。在工作中,我们要始终坚持用民生视角量化工作实绩。如何把握民生视角呢?我认为:
问需于民,民情调查要通过创新方式增强实效。改善民生,首先要了解民情。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察民情,纳民意,顺民心,解民难。当前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民情调查尤显重要。今年来,我们就创新民情调查方式,设计了一份乡村民情调查表,要求包村干部对村里各方面的情况进行及时登记,动态跟踪反馈。《常宁市民情调查台帐表》包括“基本情况”、“特殊人群情况”、“知名人士和返乡创业潜力人群”和“三查四术情况”4个表,涵盖了基本村情、特殊人群等情况,突出扶贫帮困、计划生育、综治维稳、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等重点工作。我们通过建立市、乡两级民情调查档案,既进行了一次全市民情大调查,是社情普查,又是乡镇干部的工作指南;既让领导摸准实情,运筹帷幄,也让乡镇干部沉到村里,基本掌握了村情民意,深入基层排忧解困,开展工作有的放矢,推动了“三农”工作高效开展。
问计于民,民本理念要通过干部“沉”到群众心底。“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问计于民,就是要为民问计。为民问计,关键要看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得怎样,领导决策执行得怎样。我认为,要当好“秤砣式”的干部,就是要抓好落实。今年,我们对粮食生产工作,通过跟踪督、反复督,部门督、综合督,建立健全了粮食生产督查的长效机制。通过督查,“逼”着乡村干部都“沉下去”了,逐组逐湾开户主会,逐家逐户做工作,把任务落实到丘块、到农户、到耕种人。我们从退居二线的原市直正科级单位一把手中选聘了30名市委督办员,这批督办员政治觉悟高、工作能力强、作风务实。他们除了参与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的督查活动外,还经常明察暗访我市各级各单位的干部作风。通过他们的推动,带出一批“推土机式”的干部。为形成抓落实的良好氛围,今年我们开展了5次干部作风督查,不但对发现的问题发放整改通知书,每次督查还精心准备了紧扣乡镇中心工作和主要工作的《调查问卷》等资料,这些资料具有较强的工作导向性。有了这些资料,乡镇干部就知道当前中心工作在哪里,也让他们自觉成为‘罗文式’的干部。
问政于民,改善民生要通过本色表达升华为决策。问政也是问智。2006年来,我市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围绕民生抓财政、围绕财政抓项目、围绕项目抓招商、围绕招商抓服务”的“四个围绕”决策,几年来一以贯之,突出了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我们认为,民生问题只能做加法,不能做减法。一个地方在不断改善民生,说明这个地方是在谋划发展、科学发展、率先发展。我市一向致力于把有限的财力重点用在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公共管理方面,办成了实行免费公交、代交农业灌溉水费、代交农民参合基金、率先试行免费高中等13件实事,人民群众普遍得到实惠。在涉农收费督查时,发现了我市市管灌区的水费收缴已成为“鸡肋”,数额不大却十分难收,有些村干部铤而走险从粮补资金里扣除,激发了干群矛盾。我们积极为市委、政府参政设谋,市委政府采纳了这个意见。从2007年起,我市10多万亩受益农田每年要向市管灌区交310多万元水费的历史被终结,水费全部由市财政替农民代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