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发展论坛
没有文化的小康,不是全面的小康;没有人们精神上的愉悦,就不会有社会的和谐。建设文化泰州,重点在于大力营造文化环境,活力在于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根本在于大力发展文化服务。
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嘱托我们“把泰州建设得更加美好”。学习总书记重要指示,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建设更加美好新泰州,不仅要有发达的经济,也要有繁荣的文化。
重点在于大力营造文化环境
城市的文化环境是一个城市最根本、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主流与核心价值的外在体现。我们加快文化泰州建设,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大力营造具有泰州特色和优势的文化环境,把泰州最优秀的文化内核展现出来,把泰州人最优秀的文化品格展示出来,把泰州人改革创新的生动实践反映出来,不断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
1、围绕“祥泰之州”,打造文化主题。富有鲜明文化主题的城市,对外具有影响力,对内产生凝聚力、创造力。泰州之所以取名泰州,就是因为这里是祥泰之州。泰州历史上的种种文化流派,追求和体现的都是祥和安泰之意,而范仲淹的“忧乐观”和以泰州学派为代表的朴素的民本思想,可以追溯为以人为本和谐理论的历史渊源。今天,我们建设和谐美好新泰州,也正是为了社会的和谐安定,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和幸福安康。要进一步提炼、深化和升华“祥泰之州”这一文化主题,突出改善民生、服务百姓、提高幸福指数的工作追求,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真正让老百姓品味到“祥泰之州”的内涵,增强泰州文化的归属感和吸引力。
2、传承优秀文化,塑造城市性格。泰州文化源远流长、精彩纷呈,在泰州大地上世代相传、青蓝相继,显现出强盛的历史穿透力和时代感召力。许多优秀的文化基因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一是开放包容。泰州历史上就是一座移民城市,一座通江达海、兼容并蓄的开放城市,一座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城市。开放包容成就了泰州的昨天,也必将成就泰州的今天和明天。二是崇文尚德。自古以来,泰州“儒风之盛、夙冠淮南”。崇尚文化、敬重道德、以德化民、以文化人,一直是泰州的良好传统和人文风尚。正是有着这一文化传统,三泰教育声名远播,德善之举层出不穷,成为今天我们建设教育强市、诚信泰州和“爱心城市”的文化支撑。三是传承创新。泰州历代名贤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胡瑗首开中国教育史上分科教学先河,王艮提出“百姓日用即道”民本思想,施耐庵创作《水浒传》,郑板桥“领异标新二月花”,梅兰芳的“梅派”京剧艺术独树一帜等,无不闪耀着创新的光芒。深厚的传统文化是创造个性化城市、塑造城市文化品格的宝贵资源。我们要通过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把本土文化的优秀基因融入到现代文化之中,着力彰显泰州人开放创新、敏行奋进的性格特征,彰显与时俱进、昂扬向上的文化个性,成为激励和引领泰州人民奋勇前进的时代号角。
3、提升文化品位,展示良好形象。我们与兄弟城市比什么?要比秀气、比大气、比文气、比特色、比内涵、比品位。建设城市,说到底就是做文化。我们要把城市建设作为重要的文化创造来抓,不仅追求现代气派,更要追求文化传承。同时,必须坚持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以更宽的视野、更大的力度保护古建筑风貌、保护古宅名园、保护历史街巷体系,让古城古得经典,让城市文脉永续。对安定书院、泰州学派、佛教文化、盐税文化、红色文化、名人文化等重点历史文化资源,要进一步加大发掘力度,尽快做成有影响力的泰州文化品牌。同时,还要高度重视群众文化、企业文化、网络文化等现代文化建设。我们还要看到,文化泰州建设归根到底是人的建设,不能见物不见人,不能只靠高标准的硬件设施,更要造就高素质的人,不断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我们的一言一行,都是文化环境,都是城市形象。因此,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必须从每个人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自觉在参与和实践中更新观念、提高修养、规范行为、贡献智慧,展示出泰州的文化性格和时代风貌。
活力在于大力推进文化创新
文化泰州建设,不仅是要保护传承好优秀的传统文化,更要面向未来,创造具有泰州特色和时代风采的先进文化、现代文化,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加精彩的精神文化财富。
1、创新文化发展方式。发展方式决定发展效果。我们在文化建设上存在的诸多问题,主要就是因为文化发展方式滞后,习惯于用计划经济的办法办文化,依靠政府统包统揽办文化,只讲投入不讲产出办文化。一些文化单位也因为体制机制改革滞后而陷入困境,文化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得不到充分发挥,文化生产力得不到充分解放,本来属于优势群体的文化队伍甚至成了困难的人群。因此,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彻底清除“等、靠、要”思想,打破政府统包统揽的“大锅饭”模式,坚持走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两分开、两手抓”的新路子,实现良性互动,科学发展。一方面,政府积极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公益性文化单位由政府适度地“包”下来,但必须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内部活力。另一方面,对于应该由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单位,必须彻底“断奶”,把他们推向市场,重塑市场主体,成为发展文化产业的生力军。
2、创新文化投入机制。文化泰州建设钱从哪里来?根本出路就是推进投入机制多元化,走政府主导与市场主体相结合、公共财政支撑与民间资本参与相结合、文化“输血”与文化“造血”相结合的新路子。公共财政投入主要用于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扶持公益性文化单位,建设基本文化设施,购买公共文化产品,保护文化遗产,开展文化扶贫等,确保政府文化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预算的增幅。同时,我们更要看到,凡是文化发展得好的地方,都是民间资本非常活跃、非常雄厚的地方,都是民营文化企业竞相发展、充满生机的地方,都是文化能人和战略投资者大显身手的地方。只有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文化建设、民间资本踊跃进入文化领域,文化泰州建设才会有源头活水,才会有内生动力。
3、创新文化人才机制。首先,要把文化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好。文化管理岗位需要能干大事、干实事、干好事的干部,一定要用有文化自觉、文化责任、文化素养、德才兼备的人。其次,要创新人才管理使用机制。突破现有的人才单位所有、部门所有、难以流动的僵化模式,逐步实现行政化管理向行业化管理转变、单位所有形式向社会所有形式转变,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文化战线上的创作、表演人才具有鲜明的不可替代性,一部传世之作可以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一批出类拔萃的演员可以救活一个剧种。我们要千方百计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调动和激发现有文化人才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着力培养出一批在省内外有影响、有地位的杰出文化人才。再次,要积极招引一批高层次人才。以广揽各地精英的胸怀和气魄,以标志性文化设施、重大文艺作品、重点文化产业发展项目、文化资源开发等为载体,有计划地吸引、集聚一批优秀文化艺术人才和文化经营管理人才。
根本在于大力发展文化服务
没有文化的小康,不是全面的小康;没有文化上惠及百姓,就不能更好地改善民生;没有人们精神上的愉悦,就不会有社会的和谐。我们必须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快建立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共享、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努力让文化泰州建设的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1、扎实推进文化惠民工作。文化惠民作为民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文化泰州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围绕设施更加完善、队伍更加健全、活动更加新颖、内容更加丰富的目标,着力解决文化惠民的具体问题,做到年年有计划、月月有活动,努力实现文化惠民的实事化、项目化、公共化、社会化。要积极鼓励、支持群众自娱自乐,经常性举办各类文艺演出、报告讲座和群众性读书活动,真正把城市文化活动搞得丰富多彩。同时,要建立健全以城带乡、城乡一体的体制机制,经常性组织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加快建成覆盖城市社区、农村乡村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让广大群众能够就近、方便和廉价地利用公共文化资源。在“送文化”的同时,更要注重“种文化”,通过引导、辅导、激励等方式,激发群众办文化的积极性、创造性,留下一支带不走的群众文化队伍,提高基层文化的自我发展能力。我市的百姓大学堂、百姓议事园、百姓大舞台等“百姓”系列已经成为百姓学、百姓演、百姓乐的重要载体和舞台,要进一步改进形式、丰富内容、拓展规模、提升档次,在生动性、贴近性、参与性、实效性上实现新提高,办成文化惠民的重要品牌。
2、加快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设施是人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享受文化服务的基本阵地。要抓紧编制全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规划,并纳入新一轮城市建设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加大投入,强力推进。要加快建成泰州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文化项目,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市的文化功能。要同步推进市、县、乡三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3、认真组织文化生产。文化生产必须树立品牌意识,着力在反映地方特色、营造文化氛围、展示城市形象上下功夫。一本好书、一首好歌、一部优秀的影视剧、一座具有艺术价值的城市雕塑等,都可以成为一个城市的文化品牌,成为提高城市知名度、美誉度的重要载体。文化生产必须弘扬主旋律、鼓励多样化,必须有强烈的品牌意识,有十年磨一剑的耐心和毅力,还要善于广借外力,加强与著名文化人和文化机构的交流合作。文化生产离不开现实的生活和群众的实践。广大文化工作者要善于从泰州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发现题材、触发灵感、汲取养分,熔铸于文化创造、贯穿于文化生产、转化为文化成果,努力打造更多更好的具有泰州特色、泰州风格的文化精品力作。
文化泰州建设事关全市发展大局,是一项全局工作、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需要大手笔、大投入,更需要大推进、大合唱。必须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宣传思想文化部门主要负责、党政各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形成加快推进文化泰州建设的强大合力。
(作者系中共泰州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