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中国江苏网 > 理论之光 > 正文
论科学发展观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http://theory.jschina.com.cn  2009-07-17 10:08:00

  摘 要: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我们党的三代领导集体,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 从不同的角度, 对人类文化发展的本质规律, 对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和发展道路等一系列重要问题都作出了科学阐述, 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提供了科学的指南。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揭示了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目的和主体力量, 拓展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布局和现实路径, 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本质规律的认识, 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的重要指导方针。必须根据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和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文化建设的具体实际, 推进我国文化体制的改革和创新。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过程中,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发生着显著变化, 精神文化需求迅速提升, 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 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党的十七大强调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意义, 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全面部署。这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和我国文化发展方位的科学把握,体现了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文化自觉。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深化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本质规律的认识,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只有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世纪新阶段文化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才能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局面。

  一、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科学内涵及历史发展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研究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 科学地揭示了一定社会的思想文化特别是其中的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马克思明确指出: “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 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 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 相反, 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① 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基本原理昭示, 一定社会的文化生产的性质和方式最终是由物质生产的社会结构和人对自然的关系所决定的。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 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条件上, 竖立着由各种不同思维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整个思想上层建筑。社会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 如法律、宗教、道德、艺术、哲学等, 都不是任意构造和消灭的, 都有现实的社会基础和客观的历史条件。它们的产生、发展和消亡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性。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着极其丰富的文化思想。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不同的历史条件下, 从不同的角度, 对人类文化产生、发展的规律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对文化的阶级性、时代性、民族性, 对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特征及其与历史文化的批判继承关系等一系列重要问题都作了科学的阐述, 为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基础。例如, 马克思和恩格斯阐明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辩证关系, 能够指导我们以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为基础, 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列宁论述了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特殊规律, 为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和道路。他认为, 按照一般规律, 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但不能认为在比较落后的国家还没有发展到足以实现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文化水平, 就不应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不能认为落后的国家一定要走西欧的道路, 即在资本主义和平发展的条件下, 不断发展物质生产和科学文化, 等将来物质基础和精神文化发展程度高了, 才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相反, 在比较落后的国家, 如果无产阶级有可能夺取国家政权, 就能为社会主义所需要的文明“创造前提” (即物质基础和文化条件) , 然后“开始走向社会主义”, ② 获得高度的物质和文化水平, 为社会主义创造必要的物质和文化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还阐明了对待人类文化遗产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这为我们批判继承传统文化、吸收借鉴外国文化提供了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认为: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 并不是在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 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这种继承下来的条件也包括各种文化遗产。历史的连续性决定了文化的连续性。社会主义文化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不是离开人类文明的大道在空地上建立起来的, 而是在批判地继承人类以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由于世界市场的开拓和国际文化的交流, 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 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都是如此。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 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化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化。各国都应该吸取别国文化中有价值的东西, 来丰富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文化建设的这些科学理论和普遍原则, 揭示了文化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内在本质和一般规律。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提出了一套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毛泽东关于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的理论, 关于文艺为人民群众, 首先为工农兵群众服务的原则, 关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里的指导地位, 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方针等, 都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理应成为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科学指南。

  邓小平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强调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 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 两个文明都搞好, 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调要继承和发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党的优良传统, 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反对封建主义残余影响, 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 要教育人民成为“四有”人民,教育干部成为“四有”干部, 特别要教育好青年。强调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培养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教育家、文学艺术家和其他各种专家。他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将长期对我国的文化建设发挥指导作用。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 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全面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 强调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促进科技和教育事业发展;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 广泛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民主法制教育,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进展和明显成效, 对促进改革、发展、稳定起了重要作用。江泽民《在中国文联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全面阐述了我们党在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它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一道, 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文化理论、文艺路线和文艺方针, 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独特贡献, 对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来源:人民网   作者:罗文东   编辑:袁涛
复制本文链接
【收藏: 365Key ViVi】 【打印预览】 【大字 中字 小字】 【论坛讨论】 【关闭窗口

上下篇导读

Loading...

相关新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