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是一个长期认识不尽一致乃至大相径庭的争议问题。在国内,针对二者的争论近年来也一直没有停止过,甚至将上述争论引申成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正反观点,并借西方金融危机爆发之机进一步深化。其实,如果把这次金融危机放到一个较长历史过程中审视,不难发现,美国政府严重违背市场经济规律,是造成这次危机的真正原因。而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与经验表明,政府与市场这两只“手”的作用都非常重要,要抓住制度与规范、道德与情操两点,实现政府与市场的有机结合,确保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安全地发展。
【关键词】 金融危机 市场 政府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是一个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中的共性话题,也是一个长期认识不尽一致乃至大相径庭的争议问题。在金融危机引致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再一次成为讨论中的焦点问题。
关于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主义的争论
长期以来,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和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孰是孰非,一直争论不休。上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世界经济危机导致西方经济大萧条后,凯恩斯主义大行其道。“凯恩斯革命”直接导致国家概念的重新确立和政府职能的重新界定,赋予“国家干预行为”以深厚的理论依据。这时,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模式普遍遭到质疑甚至似乎将寿终正寝。无独有偶,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关于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和凯恩斯的国家干预主义的争论又起。许多人将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简单地归咎于“市场失灵”、“市场泡沫”。法国总统萨科奇严厉地批评自由市场主义,认为“自由放任主义结束了”。有些人甚至这样乐观地认为:“1929年经济大萧条时没有凯恩斯,今天人人都是凯恩斯。”
在我们国内,2004年以来,这一争论被引申到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上,并愈演愈烈。有些人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现实问题,如收入差距拉大、公平问题凸现、民生诉求以及权力腐败等等,认为存在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从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乃至整个改革开放加以否定。有些人对政府实行的经济调控措施产生误读甚至错误引申,认为这是要重新实行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只有计划经济才能解决市场经济中的问题。
对这样一种思潮,党和国家理所当然地予以明确回应。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精辟指出:我国改革开放30年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把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但是,市场导向和政府调控之争,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再一次成为有些人的“兴奋点”和争论焦点。有些经济理论人士没有把注意力放到深入研究金融危机发展趋势及其对我国经济的严峻挑战上,而是表面化地看问题,将这次金融危机作为市场自由主义罪恶的铁的证明。有些人甚至把美国政府的救市措施当成计划经济而津津乐道。这样一种认识和思潮,其要害不仅仅在于对西方金融危机的无知,更重要的在于向人们传达一种错误信息:市场经济是万恶之源,只有政府调控才是万能的,万不能再走“市场化”改革之路,必须回到计划经济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