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中国江苏网 > 理论之光 > 正文
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的一些思考
http://theory.jschina.com.cn  2009-07-28 14:16:00

  “执政经验与执政规律”理论研讨会观点摘编

  内容提要:党的基层组织既是产生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组织基础,又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组织基础。党的领导机关和基层组织实现良性的双向互动,才能使党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是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建立新中国的组织优势。建国60年来的实践,加深了我们对在长期执政的条件下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实现党的领导机关和基层组织双向互动的认识,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必须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执政基础作用;对外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必须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要当好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必须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关键词:基层党组织 作用 思考

  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坚强有力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很好的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在民主革命时期,党的领导机关能够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党员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充分调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及时总结基层党组织的开拓创新和成功经验,以推进党的工作。党基层组织能够很好的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最终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但是“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关于上下级关系问题,是曾经出现过偏向的。‘左’倾机会主义在党内居于统治地位的时候,上下级关系中的偏向是过度集中。在那个时期,下级组织对于上级领导机关实际上几乎没有发言权。当时的上级领导者不但没有兴趣听取下级的情况和意见,而且要给那些根据实际情况向他们提出合理的不同意见的人们以种种打击。” 针对这种现象,毛泽东同志尖锐的指出:“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 新民主主义革命28年的历史实践证明,党的基层组织既是产生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组织基础,又是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组织基础;党的领导机关和基层组织实现良性的双向互动,才能使党充满生机和活力,这是中国共产党夺取政权的组织优势。

  新中国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执政党有着本质差别的党。我们党不是为了在议会里获取执政地位而建立的党。而是在领导群众进行革命斗争中建立起来的党,是先有基层组织再建党的。毛泽东在1945年指出:“我们也是由小组到建立党,经过根据地发展到全国,现在还是在根据地,还没有到全国。我们开始的时候,也是很小的小组。” 基层党组织对党的产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起着基础性作用。全新的长期执政党的地位,要求基层党组织必须创新党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成为坚持党的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坚强组织基础。

  建国之初,中国共产党延续了战争年代的成功经验,党的基层组织的工作重点和中心很好的实现了从为夺取政权而奋斗的党到长期执政的党转变。建立了遍布全国的基层组织机构,很快地学会领导生产建设工作和治国安民的本领。使国民经济得到迅速地恢复和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有了较大的改善,巩固了基层人民民主政权,构建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坚实基础。基层党组织很多成功的经验和创造也成为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实践依据。

  在政权巩固之后,由于我国采取了前苏联计划经济的模式来领导经济建设,权利过于集中,使得基层党组织难以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出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成为单向的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执行上级计划的工具。上下信息不通畅,革命时期党的领导机关和基层组织的双向互动,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减少了。毛泽东同志也看到了这一点,他在《论十大关系》中,针对中央过分集权的现象强调指出:“把什么东西统统都集中在中央或省市,不给工厂一点权力,一点机动的余地,一点利益,恐怕不妥。......中央要注意发挥省市的积极性,省市也要注意发挥地、县、区、乡的积极性,都不能够框得太死。” 1956年,邓小平同志也深刻指出:“在目前,党的上下级关系中的缺点,从总的方面说来,主要地还是对于发扬下级组织的积极性创造性注意不足。” 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处于开拓和探索的过程中,难免会够不稳定,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正确的意见建议,以至基层的实际情况难以反馈到最高决策者那里,上级领导机关的决议往往脱离实际,但又必须贯彻执行,使得基层组织无所适从,被折腾得够戗。在大跃进期间出现了“上有好者下必甚焉”的现象。一些人投上级领导所好,虚报浮夸成风,真实的下情难以上达,使党的主要领导对形势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发动了一系列的运动,以至出现“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错误。党的基层组织威信降低,群众吃了苦头。正如在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指出的:“在过去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民主集中制没有真正实行,离开民主讲集中,民主太少。......一个革命政党,就怕听不到人民的声音,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现在党内外小道消息很多,真真假假,这是对长期缺乏政治民主的一种惩罚。” 由此可见,长期执政党的领导机关必须要积极推进党内民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尊重党员和基层党组织的首创精神,实现中央和基层的良性双向互动,只有这样共产党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才能长期执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实现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历史性转变,党的基层组织的工作重点,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巨大变化。党的领导机关和基层组织再次实现了良性的双向互动。党的凝聚力和组织动员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再次出现这样一种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首先是来自于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全党上下团结一致同心同德。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解放思想,开动脑筋,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就是要真正实行无产阶级的民主集中制。我们需要集中统一的领导,但是必须有充分的民主,才能做到正确的集中。当前这个时期,特别需要强调民主。” 在党中央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指引下,通过充分发扬民主,解放思想,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被激发出来了。中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带领农民群众大胆的干,大胆的闯,实现了“两个伟大创造”。第一个“伟大创造”是家庭土地承包责任制。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党支部带领农民首先实行包干到户,冲破了集体经营的束缚和禁区。随后几年经过安徽和多个省份基层党组织的实践,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取得了不可思议的发展成效,实践证明这种经营方式,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能够极大调动和保护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是符合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党中央在一系列文件中对基层党组织和农民的创造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支持。“农村搞家庭联产承包,这个发明权是农民的。农村改革中的好多东西,都是基层创造出来,我们把它拿来加工提高作为全国的指导。” 党中央和基层党组织又实现了战争年代和建国初期的良性互动,使党的农村工作重新充满了生机活力。在总结基层创造的基础上,党中央每年出台一个“一号文件”成为指导农村工作的重要方针、政策,进一步推进了农村基层的改革。第二个“伟大创造”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为了解决地少人多劳动力富裕问题,创造出踏遍千山万水闯市场、吃尽千辛万苦办企业、说尽千言万语拉客户、历经千难万险谋发展的“四千四万精神”,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由弱到强,蓬勃发展。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农民实现“两个伟大创造”的实践也证明了,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充分肯定了这些创造,他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 在改革开放初期,沿海地区,特别是浙江的基层党组织,很好的运用了市场经济手段,推动了经济的飞速发展。这些实践证明,市场经济能更好的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基层党组织的实践带来了思路上、政策上、机制上的突破,使全党逐渐认清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过程也是不断的放权,不断调动基层的积极性、创造性过程。邓小平同志指出:“这些年来搞改革的一条经验,就是首先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把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力下放给农民。农村改革是权力下放,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也要权力下放,下放给企业,下放给基层。……权力要下放,解决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同时地方各级也都有一个权力下放问题。” 在深刻总结经济体制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小平同志明确指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的,总的来讲是要消除官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调动人民和基层单位的积极性。”

来源:人民网   编辑:袁涛
复制本文链接
【收藏: 365Key ViVi】 【打印预览】 【大字 中字 小字】 【论坛讨论】 【关闭窗口

上下篇导读

Loading...

相关新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