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中国江苏网 > 理论之光 > 正文
古代游民社会真相
http://theory.jschina.com.cn  2009-07-31 17:13:00

  反社会性、主动进击精神、强烈的帮派意识和角色意识的缺位,这四个特征构成了中国古代游民社会的基本面相,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走向。

  中国古代社会是由垂直的等级序列构成的宗法社会,其基础是由士农工商四民组成的。他们的身份与职业是世代相传的,又有大致不变的固定居所,特别是农民,所以这四民又称石民。当人口增加、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而官府腐败时,往往会发生社会运动,导致社会震荡,这时就会有一部分“石民”被抛出四民之外,成为脱序的人群,其中有一部分就演变成了游民。

  游民是一切脱离了当时社会秩序的人们,其重要的特点就在于“游”。他们缺少谋生的手段,大多数人在城乡之间流动。他们中间的绝大多数人有过冒险生涯或者非常艰辛的经历。在两宋以前,由于经济不发达,城市数量少,所以这个群体以农村游民为主,而且数量少。宋朝是中国经济大发展的时期,城市数量多规模大,因此,大批的游民就集中在城市,他们有属于自己的社会。

  鲜明的反社会性

  游民社会的第一特征是鲜明的反社会性。宗法农民的社会特征就是要求社会稳定,因为他们在宗法社会中生活。中国古代拥有土地的农民都是以吃饱饭为目的的,所以中华民族历史上很少有宗教战争,很少为了意识形态打仗。中国社会的反抗斗争尤其底层的反抗都是为了吃饭问题。所以当宗法农民、底层社会有饭吃的时候就不一定反抗,更不可能酿成大的农民战争。

  过去有一句很流行的话说“有压迫就有反抗,有反抗就有武装斗争”,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有压迫已经好几千年了,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后有了阶级就有了压迫,也有了剥削,但有压迫有剥削不一定就有很强烈的反抗,只要还有一口饭吃,能够生存下来,就酿不成很大的反抗斗争。最后凝结成为武装斗争,闹的乱子特别大的一定是有一个大的游民群体产生了。

  为什么秦朝十几年就灭亡了?就是因为当时中国总人口只有大概2千多万人,却把好几百万的劳动力从农村调出来去修陵墓、修长城,从事各种无偿的劳役,而且迟到了还要处以死刑。这样的一些人实际上就是从宗法社会里出来,没有出路服劳役是死,举大旗也是死,于是他们就走上了武装反抗的道路,酿成了秦末的农民大起义。

  仔细看这些农民起义的骨干力量,实际都是脱离了宗法的农民。比如陈胜、吴广最初就是脱离了宗法,《史记·陈涉世家》说陈胜“尝与人佣耕”, “与人佣耕”就是出卖劳动力的雇农。陈涉在“与人佣耕”的时候就说“苟富贵,无相忘”,只有当他脱离了宗法才有这样的想法。从这些情况也可以看到,这些人就是因为脱离了宗法制度,又没有别的活路,所以就起义了。

  所以游民的第一个特征就是鲜明的反社会性,因为他们两手空空,一无所有,想要生存和发展就只有求之于社会动乱,因为只有在社会动乱中才容易改变他们的处境。例如《沙家浜》中胡传奎就是典型的这种人,唱的是“乱世英雄起四方,有枪便是草头王”。

来源:人民网   作者:王学泰   编辑:袁涛
复制本文链接
【收藏: 365Key ViVi】 【打印预览】 【大字 中字 小字】 【论坛讨论】 【关闭窗口

上下篇导读

Loading...

相关新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