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作为信息技术和信息时代的产物,经过10多年飞速发展,正以其强大的自由性、迅速性和广泛性,全面渗透和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据统计,目前全球互联网网民超过10亿,中国互联网网民已突破2.5亿,位居世界第一。互联网不仅成为现代社会发展须臾不能离开的条件,而且参与了改变社会民主政治生活的进程。因而,如何利用互联网这一特殊资源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研究的课题。根据对相关实践、特别是对已呈现出来的端倪的分析和概括,我认为目前互联网在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至少有九大积极作用。
1.互联网正在演进成社情民意表达的无形广场。民主是公民意志和愿望的充分表达。近30年来,互联网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力度改变着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生活有机组成部分,更成为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民意聚集地。回顾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中国互联网从最初网络发烧友的娱乐工具,已然演进成社情民意表达的无形场所。利用日益发达的互联网搜集大众意见,不仅方便、广泛、快捷,而且具有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我国目前除了网民人数世界第一,诸如“BBS”论坛、网上投票、个人博客、网上辩论、视频交流、网上座谈会等信息交流、传播和搜集形式也比比皆是,非常盛行,通过网络这种无形的虚拟广场,使现实生活中的社情民意比较充分地反映出来。仅以网上投票为例,2008年6月在中央文明办等单位举办的“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评选活动中,网络投票就多达5000万张,网上感言评论多达10万多条。这一切表明,互联网正在成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力量。
2.互联网提供了群众利益维护和诉求的广阔平台。民主是广大群众对自身利益的维护和诉求。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提供了普通公民民主意愿表达的场所,创造了民主权利实施的环境,而且提供了广大群众对个人、基层、团体利益诉求的广阔平台。在网络比较普及和畅通的情况下,群众的一些利益问题反映到网上,相关的部门给予重视和解决,能够有效地减轻由利益矛盾引发的社会压力。例如广东梅州市政府门户网站开辟“梅州之声”专栏,搭起了一座流动畅通的民声之桥,并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利益问题和反馈解决措施的信息,促使当地社会更加和谐。相反,贵州瓮安发生的“6·28”事件,则是因为当地群众利益被损害而诉求渠道被长期堵塞,导致民怨沸腾,仅因一名女中学生的死因争议,最终酿成烧毁县政府104间办公室、县公安局47间办公室以及22辆警车的恶性事件。当前,上述正、反两类现象非常普遍。因此,减轻社会利益类矛盾积蓄和激化的程度,为我国民主政治进一步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环境,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互联网在这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也应该越来越多地利用互联网提供的这一平台,关注群众诉求,维护群众利益,解决民生问题。
3.互联网提供了公民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平等机会。民主是公民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平等参与。由于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人们在业余时间就可以足不出户进入这个场所,向社会表达自己的观念。这种表达还不受时间、地点、距离,以及名气、地位、财富、学历、出身、阶层等背景因素的限制,能畅所欲言地发表意见,交流看法,提出建议,让人们获得一种平等的、全新的民主体验。广大公民能有平等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机会,参与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中来,说明他们的民主政治地位已经得到大大提升。回顾近些年,网络已经深刻介入中国的许多公共事件,公民通过互联网平等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机会越来越多,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影响“权重”越来越大。正像有学者指出的那样:“对于广大用户来说,互联网正成为他们实现草根民主、将个人议题演绎为公众议题、将局部关注放大为四海焦点议程的传播场所,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传统的政治生活。”(孟威:《互联网络—热力蔓延,憧憬无限》,人民日报,2008年2月22日)因此,在我国现代民主政治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只有使更多的人平等地参与到民主政治生活中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的平等和公正性质才能真正地展示。
4.互联网形成了各方能充分沟通和互动交流的有效机制。民主是能上下、左右便利沟通和互动的关系。互联网的发展,冲破了传统社会架构下的信息沟通和交流的樊篱,使各级官员与百姓之间、百姓与百姓之间直接沟通、平等交流更加便利,从而为民主切磋、民主协商和对话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一点,从俄罗斯总理普京、德国总理默克尔、伊朗总统内贾德等政治家涉足网络,成为人气极高的“博主”就可见一斑。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也通过人民网“强国论坛”,兴致勃勃地与网民交流,鼓励网民对党和国家的工作多提建议性意见。目前,有不少地方干部积极“触网”,如湖南省委书记张春贤去年春节期间发帖给网友拜年;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约见网友“灌水”、“拍砖”;江西省委成立“问计办”,专门收集梳理网友的建言献策;上海市长韩正就热点话题与网友“有问必答”,等等,体现了拳拳诚意,谆谆厚望。互联网除了便利上下沟通以外,近以亿计的网民借助博客和论坛等形式,广泛进行着相互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参与民主政治建设过程。对此,有学者欣喜地指出:“当中国的互联网逐步规范、理性成熟时,中国的政治文明也将迈出现代性的步伐。”(吴焰:《当总书记也成为网友》,人民日报,2008年6月23日)可以预见,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这一沟通和交流机制将会日臻成熟,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现代化发展必然起到积极的推助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