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者博客
把扩大就业作为首要目标,有利于改变传统的投资主导型增长模式,形成消费主导型模式,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
国际经验表明,经济增长未必会带来就业增长,二者的关系并非是线性的。2007年我国GDP增长13%,2008年为9%,但增加就业的数量基本差不多。就业状况的严峻必然引发居民收入减少、消费能力下降、社会不稳定等问题。相对经济走出低谷,努力改善就业环境要显得更为迫切。经济工作排在第一位的目标应该是“保就业”。把扩大就业作为首要目标,有利于改变传统的投资主导型增长模式,形成消费主导型模式,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就当前说来,扩大就业尤其需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投资必须与扩大就业紧密结合起来。近期各种拉动内需保增长的措施密集出台,尤其是斥巨资投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在短期内提振经济增长,亦有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但考虑到建设的临时性,这些项目对于扩大就业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然而,如果拉动内需的政策措施不能有效地持久地促进就业,居民收入就不能持久增长。因此,在当前的情况下,首先要保证大多数老百姓有比较稳定的就业预期。中央明确提出2009年要力保经济增速不低于8%,这从根本上说也是为了保证就业。必须通过深化改革,理顺机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创造出更多的就业岗位,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根据估算,这次国家发改委公布的4万亿元投资结构大概能够创造5000万个岗位,如果按照就业最大化的投资结构可以创造8000万个岗位。
2、大力发展服务业。服务业就业弹性达0.75,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可以增加700万个就业岗位。按照国际上一般的就业规律,人均GDP达3000美元时,服务业容纳的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的60%左右。印度工业化水平只有27%左右,人均GDP也只有820美元,但其服务业照样快速发展,60%的GDP增长来源于服务业。由于我国以投资拉动和外向型经济为主,制造业比重过大,服务业比重过小。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经验表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会促进新的行业尤其是服务业的发展。因此,必须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实现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双轮驱动”。当前要支持鼓励旅游业、咨询业、餐饮业、信息服务业、文化服务业,尤其是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的发展。
3、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实践证明,发展中小企业对增加就业具有倍增作用。当前,我们要扶持面临困境的中小企业,一方面要通过各种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政策,帮助其减轻要素成本上涨压力。另一方面要切实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以保证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资金需求。要综合利用财政和金融政策手段,采取放水养鱼的方式,为中小企业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
4、给民间资本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据测算,在我国,一个个体户至少可提供两个就业机会,一家私营企业可提供13个就业机会。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充分发挥民营企业这一就业主渠道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民营企业从政府投资中受益较少,民间资本启动迹象不明显,我国当前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来自民间资本强省浙江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政府主导性基础设施投资完成866亿元,同比增长31.8%,而民间投资只增长了8.2%。在中西部的不少省份,政府投资更是处于绝对垄断地位。这说明,在政府投资突飞猛进的背后,庞大的民间资本还未真正启动或被激活。令人寻味的是,在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实施前,不少地方的政府部门对民间资本进入市政、水务、环卫等公共服务领域还是持欢迎态度的,但随着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出台,这些获得政府支持的领域,纷纷向民间资本关闭了大门。因此,政府要制定和实施强有力的政策举措,加快打破行业垄断格局,允许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通讯、石油能源、交通、金融等领域,以创造出数以百万计的就业岗位。
5、强化对创业的扶持。扩大就业,必须加大对创业的扶持力度。实践证明,发展家庭工业可以创造众多的就业机会。目前浙江省从事家庭工业的人员分别占到全省全部就业人数、全省工业就业人数的八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即便是欧美发达国家,如瑞士、法国、荷兰、丹麦等国,现代家庭工业产值都占到GDP的20%至30%,从业人员占社会总劳动力的40%以上。政府要建立全方位的服务体系,以解决许多影响平民创业的深层次问题,如缺乏系统创业知识、缺项目、缺资金、选址难、办证难、咨询求助难等问题,搭建技术咨询、管理咨询、市场开拓等交流平台,提升创业者的经营管理水平。在就业形势严峻的当下,特别要为大学生创业构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在资金、技术、场地等多方面对大学生创业进行扶持。
6、增强农民就业能力。政府要在帮助那些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企业摆脱困境以容纳大量农民工就业的同时,加大对返乡农民工的培训力度,将就业服务平台延伸到社区和乡村,开展有针对性的订单式培训,以增强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帮助其实现再就业。要大力开拓农民工的就业渠道,通过减免税费等措施,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吸纳大量的农民工;通过对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社区建设的投入以缩小城乡差距,留住上千万农民工,从而使庞大的农村劳动力群体得以就业。
(作者系江苏省委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