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世博会诞生以来,各主办国都把世博会看作是展示国家形象、提升国家实力的重要契机。
1889年为纪念法国大革命胜利100周年而举行的巴黎世博会,展出了不少引领世界工业发展的创新成就,比如埃菲尔铁塔。事实上,埃菲尔铁塔不仅是一件创新展品、一座标志性建筑,更具有政治和文化的意义。然而,当时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粗陋乏味的建筑,是对法国文化格调的一种挑战。设计者埃菲尔对此反复强调:“我们需要有一个像金属凯旋拱门那样的象征性建筑来庆祝法国大革命胜利100周年,同时,法国是世界工业的中心,我们应该建一座世界上最高的建筑,让每一个人都能爬上去感受一下现代工业给人们带来的恩惠。”世博会结束后,埃菲尔铁塔被保留了下来,成为巴黎城市的骄傲,法国精神的象征。1889年巴黎世博会达到了“无与伦比”的境界,以至于世人认为以后的世博会要超越这一届恐怕是很难了。
但没过几年,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就超越了它。爱迪生真空电灯、柯达胶卷等令人眼花缭乱的现代技术让参观者大饱眼福,园区内最大的机械馆的建筑拱梁跨度打破了巴黎世博会的纪录。尤其是那个80米高、有36节车厢、一圈下来可承载2000多人的菲利斯大转盘最为出彩,让参观者亲身体验了集技术与文化于一身的现代娱乐活动。芝加哥世博会以其宏大的气势和独特的魅力极大地改变了世界对美国的看法,让世界看到了美国的实力,表明世界工业中心已经转移到了美国。美国《时代》周刊撰稿人埃里克·拉森将之称为“改变了美国的一届世博会”。可以说,芝加哥世博会见证了美国走上世界强国之路。
世博会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商业性质的博览会。从1851年伦敦创办至今的近160年里,世博会始终保持了文化博览会的特性,是文化、科技的竞技场。如果用一条主线将所有的世博会串联起来,那就是以进步为主导的核心价值观。
在早期世博会上,这种进步是通过工业与艺术的结合体现出来的,后来世博会关注重心转移到教育、科学上。1933年的芝加哥世博会聚焦科学这一主题,改变了过去面面俱到的展示方式,推动世博会展示体系从重展品、重技术向重文化、重理念发展。1962年蕾切尔·卡逊发表“环保运动经典”——《寂静的春天》之后,人们开始对20世纪流行的“科技是进步的决定性因素”这一观念进行反思,探索新的社会进步方式,如可持续发展。在最近的半个世纪里,包括2010年上海世博会在内的绝大部分世博会的主题基本上都与可持续发展有关。
上海世博会是围绕城市发展主题的全球盛会,它将传达这样一个理念:城市化发展不应该以牺牲自然、环境和人的权利为代价,城市与人的和谐完全可以与城市化发展同步。和谐城市将是上海世博会向全球奉献的最重要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