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中国江苏网 > 理论之光 > 正文
也谈“碧溪之路”的传承与创新
http://theory.jschina.com.cn  2009-09-20 16:22:00

  (一)

  1984年初,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胡启立同志视察常熟市碧溪乡,对他们发展乡镇企业、建设新型集镇、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探索实践给予充分肯定,《人民日报》即以头版头条位置报道了碧溪乡的经验,新华社也编发了题为《碧溪之路》的长篇通讯。1986年,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鹏同志视察碧溪时的题词,对“碧溪之路”进行了全面诠释和高度概括:“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亦工又亦农,集体同富裕,镇小信息通,建设两文明。”

  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庆祝建国60周年之际,苏州大学中国特色城镇化研究中心和常熟市委党校、碧溪镇党委联合召开《碧溪之路: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与思考》研讨会,回顾总结“碧溪之路”的时代背景、实践经验和历史贡献,着重围绕”碧溪之路“的传承和创新各抒己见,建言献策。这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

  讨论“碧溪之路“的传承和创新,首先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碧溪之路”的本质。从现象上看,“碧溪之路”是产业结构调整之路。原来农村产业结构单一,以农业为主,碧溪乡从实际出发,在搞好农业生产特别是棉花生产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社队工业,率先迈出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碧溪之路是农村劳力转移之路。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非农产业的发展,农村富余劳动力亦从农业转向工业,从田头走向工厂,从单纯务农趋向亦工亦农;“碧溪之路”也是集镇建设之路。工厂开办了,农民进来了,集镇热闹了,需求丰富了,农村集镇建设也就提上了议事日程。订规划、搞开发、抓管理,工厂、商店、集贸市场、文化中心、中小学校、医院等布局比较合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逐步上马,乡村与集镇的配套建设成为“碧溪之路”的重要内容。以上情况也表明,碧溪乡实际上是上世纪八十年代苏州乃至苏南发展的一个典型、一个缩影,“碧溪之路”从某种意义讲也是苏州发展之路、苏南发展之路。

  如果要从本质上来概括,笔者认为“碧溪之路”是一条富民之路。这个观点基于三个方面的考虑:一是从直接动因看。推行农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业生产力大大提高。粮食问题解决了,钱的问题如何解决?这成为农村干部群众思考的首要问题。碧溪乡在兴办社队工业、促进农民转移、加强集镇建设方面先行先试的“碧溪之路”,就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的探索,就是在这种致富冲动中的创造。在搞好农业的同时发展社队工业,农民白天进厂上班,早晚抽空务农,进厂不进城,亦工又亦农,务工收入加务农收入,使农民的钱袋子逐步鼓了起来。二是从比较效益看。该乡农业基础较好,农业生产水平特别是棉花亩产量居江苏省前列,而经济效益不甚理想,一些地方存在“高产穷队”现象。如何实现增产增收,他们动了不少脑筋,包括提高产量、降低成本、发展副业等,但收效不大。兴办社队工业以后,情况大有改观,工业的利润明显高于农业,农民的务工收入明显高于务农收入,当时总结的“无农不稳、无工不富”确有事实根据。“碧溪之路”是农村增加物质财富、提高经济效益的康庄大道。三是从实际效果看。由于社队工业的发展,农民就业增加了,包括到乡办企业、村办企业、队办企业做工,取得了比较稳定、高于务农的工资收入,有的还在业余时间从事工厂外发的缝合、绣花等小加工业务,加上兼营农业、副业,以及集体家底厚实而投放的社会福利,农民收入比单一农业时有明显提高。有关资料显示,1984年碧溪乡农民人均收入768元,比1978年的236元增长2.25倍。当时的乡干部一般工资每月50多元(时称“三五牌”干部),而村干部的年收入人均1000元左右。综上所述,“碧溪之路”是一条富民之路。

  (三)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奋斗目标,十七届三中全会对加快农村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并提出了到2020年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的具体要求。这为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碧溪之路”的传承和创新拓宽了思路。如何让“碧溪之路”在新形势下越走越宽广,如何使广大农民尽快富起来?笔者建议要重视研究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财富的创造问题。创造雄厚的物质财富,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是农民致富之源。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广大农民解放思想,冲破传统思想和体制的束缚,放开手脚,一心一意谋发展,农业生产稳定增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第三产业百花齐放,农村经济搞活了,农民收入增加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力推进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让广大农民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增加收入,共同过上小康以至宽裕的生活。要深化农村改革,建立和完善适应科学发展的体制和机制,积极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促进共同富裕;要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巩固农业基础的同时,因地制宜地发展第二、第三产业,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第一方略,走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少、经济效益好、劳动力资源充分利用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以工业带动农民就业、带动第三产业。同时顺应经济发展规律,以服务业为经济发展新引擎,大力发展面向生产、面向生活的服务业,包括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和信息、物流、旅游等现代服务业。要制订政策,加强服务,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并扶持中小企业的成长,让各类人才大显身手,让各方财源滚滚涌流;要统筹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继续扶持经济薄弱地区,促进城乡和地区的协调发展。

  第二、财富的分配问题。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经济大发展、农民生活大改善,这是不争的事实,是大家的共识,但贫富差距拉大,也成为上下左右所关注的一大焦点。在不断创造财富的同时,如何合理分配财富,促进共同富裕,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研究“碧溪之路”的传承和创新,不能回避这个突出的问题。首先在指导思想上,我们要坚定共同富裕的正确方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是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取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这个信念不能动摇,这个方向不能偏离,引导先富带动后富的工作不能放松甚至不作为。其次,在不同分配阶段都要适当调整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的收入水平,逐步缩小地区、行业、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在初次分配中,就要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继续贯彻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形式的同时,重视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逐步推进工资协商(包括工厂协商和行业协商)制度,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在二次分配中,更加注重公平,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途径,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这方面,中央已采取了不少措施,包括种田不交税、上学不收费、看病不太贵、养老不犯愁等等,使广大农民得到了实惠。作为经济发达地区,苏南地区要适度提高保障水平。并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使农民的社会福利进一步得到改善。还要广泛开展扶贫帮困活动,发展慈善事业,搞好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工作。再次,重视建立一个起点平等、机会均等的社会环境,尤其是重视教育公平,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让农民子女享受较好的受教育机会,防止因劳动者素质差别而拉大下一代的收入差距。同时重视加强法制建设,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体现社会公平和经济正义。

  第三,财富的拓展问题。根据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理念,以及人们不同层次的需求,我们要确立新的财富观,对财富的内涵从单一的物质财富拓展到精神财富和生态财富,把财富的创造落实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之中。要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一步发展农村生产力,同时要关心农民的精神生活,重视发展农村科技和教育事业,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帮助广大农民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增长知识,提高素质。要全面实施生态保护工程、生态产业工程和生态生活工程,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严格防止和治理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重视河道清理,搞好节能减排,发展绿化造林,优化人居环境,推动农村朝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方向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使广大农民既拥有丰裕的物质财富,又拥有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生态财富,全面提高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作者是常熟市政协原副主席)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赵洪生   编辑:袁涛
复制本文链接
【收藏: 365Key ViVi】 【打印预览】 【大字 中字 小字】 【论坛讨论】 【关闭窗口

上下篇导读

Loading...

相关新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