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苏南发展已进入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由重点发展向优化发展转折、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由全面小康向基本现代化跨越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苏南呈现经济总量指标远高于全面小康指标,但富民程度不高;非农产业结构高于全面小康指标,但三产比重偏低;工业化已达到工业化后期水平,但投入产出效益偏低;社会建设硕果累累,但社会结构不合理;城市化水平高于全面小康指标,但城市现代化水平不高等阶段性牲。
[关键词]苏南;全面小康社会;阶段性牲
当前,苏南发展已进入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过渡、由重点发展向优化发展转折、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由全面小康向基本现代化跨越的新阶段。处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历史转折时期,苏南的发展也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这些阶段性特征清晰地告诉我们,苏南的全面小康社会虽然已建成,但是也存在着一些明显的薄弱环节。只有突破这些薄弱环节,才能巩固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成果,建设更高水平的全面小康,并率先迈向基本现代化。本文以苏南的无锡为例对苏南全面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特征进行分析。
江苏全面小康指标体系的经济发展指标中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大于或等于24000元,而苏南各市已远远高于这个水平。但与浙江等地方比较,居民收入水平偏低,富民程度不高。2008年,无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4419.5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3053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达10689美元,在钱纳里模型中处于工业化高级阶段(1998 年标准,4800-9000 美元),明显达到了工业化后期的水平。但与此同时,2008年无锡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60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1280元,占人均GDP的比重分别只有32.3%和15.4%。也就是说,有2/3以上的经济生产没有转化成居民的经济收入。这与浙江的一些城市有较大差距,浙江的温州、宁波、杭州的城市居民人均GDP为30311元、57492元、60414元,而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温州分别为26172元、9469元,宁波分别为25304元、11450元,杭州分别为24104元、10692元,分别占人均GDP的比重温州为86.3%、21.2%,宁波为44.0%、20.0%,杭州为39.9%、17.7%。这种现象与外向型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也与经济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
表—1 2008年无锡市与周边城市人均GDP与居民收入情况对照表
|
苏州 |
无锡 |
南京 |
常州 |
杭州 |
宁波 |
温州 |
GDP(亿元) |
6701 |
4419.50 |
3775 |
2202.2 |
4781.2 |
3964.1 |
2424.3 |
人均GDP(常住人口) (元) |
82728 |
73053 |
50327 |
50283 |
60414 |
57492 |
30311 |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元) |
23867 |
23605 |
23123 |
21592 |
24104 |
25304 |
26172 |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占人均GDP比(%) |
28.9 |
32.3 |
45.9 |
42.9 |
39.9 |
44.0 |
86.3 |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
11680 |
11280 |
8951 |
10171 |
10692 |
11450 |
9469 |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占人均GDP比(%) |
14.1 |
15.4 |
17.8 |
20.2 |
17.7 |
20.0 |
21.2 |
因此,有人形象地比拟苏南的发展是“只长骨头不见肉”,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这突出反映了无锡是以工业生产拉动GDP增长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使得经济快速增长难以转化为居民的实际收入增长。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无锡市的增长是外资依赖型的增长。外资的大量涌入,使无锡市的GDP快速增长,从2009年1-5月的数据看,无锡市三资企业的工业产值已占全市的43%。但由于生产制造环节本身利润不高,相当一部利润还要被外商带外,以工薪收入为主要来源的无锡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远远低于经济的增长。而且大量的外资企业的存在及其拥有的优惠政策,致使无锡的本土企业发展受到挤压,私营、民营经济的发展滞后,特别是民营企业发展不足,这也导致无锡市城乡居民的资本性、经营性收入比重偏低。
江苏全面小康指标体系的经济发展指标中非农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要大于或等92%,苏南各市都普遍高于这个水平,但同样都面临着三产比重偏低,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落后的问题。以无锡为例,无锡非农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已达到工业化后期水平,但三产的比重偏低。2008年,无锡一二三产占 GDP 的比重分别为1.4%、57.6%、41.0%。一产比重仅为1.4%,大大优于标准模型中工业化中期的水平。但在二产与三产之间,前者的比重仍大大高于后者,两者的关系还处于工业化中期的水平。而且,自2000年以来,三产的比重并没有表现出持续的上升趋势,在2002年达到峰值39.4%以后,2003年、2004年连续下滑至36.9%、36.8%,近两年又略有恢复,分别上升为37.8%、38.8%。近两年无锡加快了服务外包产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步伐,2008年第三产业比重达到41%。但与发达国家比较,有较大差距,与无锡所处的工业化阶段不符。在工业化中期,工业比重上升最快;在工业化后期,服务业比重上升最快。工业比重与服务业比重出现相互消长的震荡现象,正是工业化从中期向后期过渡的典型表现。
表—2 世界若干国家一、二、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1]
国家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
|||||||||
1990年 |
1999年 |
1990年 |
1999年 |
1990年 |
1999年 |
|
|||||||
印度 |
31 |
28 |
28 |
26 |
41 |
46 |
|||||||
印度尼西亚 |
19 |
19 |
39 |
43 |
41 |
37 |
|
||||||
缅甸 |
57 |
60 |
11 |
9 |
32 |
31 |
|
||||||
巴基斯坦 |
26 |
27 |
25 |
23 |
49 |
49 |
|
||||||
菲律宾 |
22 |
18 |
34 |
30 |
44 |
52 |
|
||||||
俄罗斯 |
17 |
7 |
48 |
38 |
35 |
56 |
|
||||||
泰国 |
13 |
10 |
37 |
40 |
50 |
50 |
|
||||||
巴西 |
8 |
8 |
39 |
31 |
53 |
61 |
|
||||||
匈牙利 |
15 |
6 |
39 |
34 |
46 |
61 |
|
||||||
韩国 |
9 |
5 |
43 |
44 |
48 |
51 |
|
||||||
马来西亚 |
15 |
11 |
42 |
46 |
43 |
43 |
|
||||||
波兰 |
8 |
3 |
48 |
31 |
44 |
65 |
|
||||||
法国 |
3 |
3 |
27 |
23 |
70 |
74 |
|
||||||
德国 |
1 |
1 |
33 |
28 |
64 |
71 |
|
||||||
意大利 |
3 |
3 |
31 |
26 |
66 |
71 |
|
||||||
日本 |
3 |
2 |
41 |
36 |
56 |
62 |
|
||||||
英国 |
2 |
1 |
31 |
25 |
67 |
74 |
|
||||||
美国[2] |
1.9 |
1.4 |
24.1 |
21.8 |
73.5 |
77.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