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中国江苏网 > 理论之光 > 正文
吴忠民:走向民生新时代
http://theory.jschina.com.cn  2009-09-22 16:10:00

  民生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各界的重大关切。改善民生成为我们党执政的一个核心理念。日前,记者采访了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主任吴忠民。

  吴忠民说,“民生”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现代意义上的民生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民生概念,是指凡是同民生有关的事情。孙中山对民生的界定大致是从这个角度来立论的。由于不易操作和把握,反倒容易冲淡人们对民生问题的关注,使民生问题难以同改善民生的具体政策和措施有效结合,因此,这个概念一般不被人们使用。  

  狭义上的民生概念,主要从社会层面着眼,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我们现在使用的民生概念即属于此。

  吴忠民认为,民生问题包括由低到高3个层面。第一层面主要指民众基本生计状态的底线。该层面的侧重点是“基本生存”问题,具体包括:社会救济、最低生活保障状况、基础性的社会保障、义务教育、基础性的公共卫生、基础性的住房保障等。

  第二层面主要指民众基本的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侧重点是“生计来源”问题。人不仅要生存,而且要发展。所以,社会在满足民众基本生存问题之后,就应考虑其基本发展能力和发展机会问题,以提供起码的发展平台和发展前景。具体内容包括:充分就业问题、提供基本的职业培训问题、消除歧视问题、提供公平合理的社会流动渠道以及与之相关的基本权益保护问题等。

  第三层面主要指民众基本生存线以上的社会福利状况。侧重点是“生活质量”问题。

  吴忠民指出,民生问题有如下几个特征:一是直接生活消费性。民生有个特点,同社会成员基本生存生活状态和切身利益直接相关者,方属民生范围的事情。二是基础保障性。我国较长时期内的民生改善问题,主要是基础性社会保障体系、基础性公共卫生体系、义务教育、基础性住房保障制度的建立,而非高档文化娱乐性公共设施。三是生存保底性。改善民生是实现社会公正“保底”的功能。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李晓宏   编辑:袁涛
复制本文链接
【收藏: 365Key ViVi】 【打印预览】 【大字 中字 小字】 【论坛讨论】 【关闭窗口

上下篇导读

Loading...

相关新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