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心“将革命进行到底”
“战端未开,结局已定。”80岁的军事科学院百科研究部原副部长王辅一将军,当年是第三野战军政治部主任唐亮的秘书。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军队总兵力已下降至204万人,作战部队仅为146万人。
“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已经由全面内战爆发时的120万人增加到358万人。”王辅一说,“在数量上,我军已由长期劣势转化为优势。”
但蒋介石不甘心就这么退出历史舞台。他最后的凭依就是长江。
83万曹操大军赤壁惨败,始有三国鼎立;南北朝对峙近百年,皆因长江阻隔……在熟知历史的蒋介石看来,再来一个南北分治,就靠长江了。
在宜昌至上海间1800余公里的长江沿线,蒋介石部署了115个师约70万人,其中京(南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部75个师约45万人布防于江西湖口至上海间800余公里的地段。国民党海军100多艘舰艇日夜沿江巡弋,空军4个大队随时待命。
蒋介石制定的京沪杭地区的作战方针是:以长江防线为外围,以沪杭三角地带为重点。以淞沪为核心,坚守淞沪,与台湾相呼应。“与此同时,蒋介石还搞起了缓兵之计。”王辅一说。为获得喘息之机,以便将残余部队全部调到长江南岸,坚守长江天险,从而达到“划江而治”的目的,蒋介石再次玩起假和谈的伎俩。
毛泽东识破了蒋介石的图谋。
淮海战火未灭,毛泽东指示淮海战役总前委:“……最后地完成渡江的诸项准备工作,即举行渡江作战。”
1948年12月底,毛泽东专门抽出两天时间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
“我们认真学习了这篇文章。”时任23军69师205团团长的秦镜回忆,“我们认识到,只有打过长江去,才能缔造新中国。”
在长江这样最宽处5000米、最窄处2000米的河面上进行大规模作战,在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长江边有这样一首童谣:‘长江长,长江宽,燕子也得飞三天;海无边,江无底,秤砣掉下不落底。’”时任27军侦察营侦察排长的徐法全说。
渡江战役总前委决定,将已在安徽安庆至江苏张黄港地段沿江北岸展开的第二、第三野战军各部队,以夺取南京为中心,分别组成东、中、西三个突击集团。
东集团,由第三野战军代司令员粟裕、参谋长张震指挥,在南京浦口至南通的张黄港渡江。
中集团,由第三野战军副政治委员谭震林指挥,在芜湖裕溪口至枞阳镇段渡江。
西集团,由第二野战军司令员刘伯承、副政治委员张际春、参谋长李达指挥,在江西湖口至安徽枞阳镇段渡江。
“为争取与国民党政府谈判达成有利于人民的协定,我军在完成渡江作战一切准备之后,还曾经几次推迟渡江时间。”王辅一说。
然而,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拒绝接受双方代表拟定的《国内和平协定》,历时20天的和谈破裂。
渡江战役的大幕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