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60年来,江苏人民坚持不懈地开展大规模水利建设,建成了较为完备的防洪挡潮、除涝、灌溉供水、降渍、调水等五套水利工程系统,走出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治水之路,为今后水利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安民兴邦的大事。新中国成立6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江苏人民坚持不懈地开展大规模水利建设,建成了较为完备的防洪挡潮、除涝、灌溉供水、降渍、调水等五套水利工程系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建成了较高标准的防洪保安工程体系。建国以来的江苏水利先后掀起治淮、治太,江海堤防达标,重点区域治理和城市水利等多次水利建设高潮。经过60年的建设,中小洪水基本得到控制,利用防抢措施,基本可以抗御建国以来流域最大洪水。江苏水利基本实现流域与区域配套、农村与城市协调、洪涝旱综合治理的水工程体系建设,水利防灾减灾工程能力显著增强,仅是改革开放后,就先后战胜1991年、1998年、1999年、2003年和2007年等历史性大洪水和1988年、1994年、2000年等严重干旱灾害,实现减免灾效益3000亿元。为江苏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水安全保障。
2、实现了长江、太湖、淮河和沂沭泗四大水系的互调互济。江苏水利持续推进以长江为源头的“江水北调”、“江水东引”和“引江济太”三大跨流域调水工程体系建设,先后建成了江都水利枢纽、高港水利枢纽、常熟水利枢纽等三大源头工程,兴建了一大批大型提水泵站工程。全省雨水拦蓄能力、洪水资源化利用能力、水资源的优化调配能力显著增强,平均每年跨流域调水规模达100亿立方米左右,有力地保证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提高对水资源的增长需求。
3、形成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水利保障体系。江苏农村水利始终坚持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从加强河网水系建设,到突出农田水利设施配套,发展到今天全面实施灌区设施改造、圩区综合治理、山丘区水源工程的系统建设,全省建成有效灌溉面积580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85%,其中,建成旱涝保收面积450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0%,建成节水灌溉面积2500万亩,占有效灌溉面积的40%,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560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面积的60%以上。农村水利能力的不断提高,为江苏粮食持续增产、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江苏60年的治水历程,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前进的过程,是一部从除害到兴利、从解决生存环境到改善生产条件乃至提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历史。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千百万人民群众的奋斗和几代人的努力,逐步形成了一条符合江苏实际的治水路子。
1、把水利摆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特殊的省情,决定了水利在江苏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坚持不懈地治水成为江苏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历届省委、省政府都非常重视水利建设,60年来无论什么样的情况,都始终坚持治理建设。即使经济困难时期和大的政治运动期间,水利也不停步。
2、坚持防洪为主,洪涝旱渍兼治。60年来,全省始终抓住洪水灾害这个主要矛盾,坚持把防洪工程摆在水利建设的首位。在解决防洪安全主要矛盾的同时,把改善生产条件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治水的重要内容,逐步从以洪涝为主的单项治理发展到统一规划,综合治理,达到洪涝旱渍兼治的目的。
3、增加投入,保障水利持续深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江苏水利建设投入增长较快,1986年全省水利基本建设投资为2776万元,到2005年投资额已增加到40.2亿元,投入金额增长了144倍。江苏的主要做法有三条:一是积极争取省级财政对水利投入的持续增长。二是努力用好资源水利的发展政策。三是大力推进生产经营性水利设施的市场化运作。
4、注重水利规划和科技创新在水利中的运用。江苏60年水利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很重要一条,就是得益于有一个既符合江苏实际,又适应经济发展要求,并随着水情工情变化,不断在实践中修订完善的水利规划。同时,注重在水利工程中运用新技术、新工艺。
60年的治水经验,为今后水利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1、加快实现“两个率先”,必然要求水利先行发展以提供支撑和保障。江苏是一个洪涝灾害多发的省份,目前水旱灾害防御体系还不尽完善,洪水威胁仍然严重。同时江苏又是一个干旱缺水省份,尤其是北部地区经常发生干旱甚至连年大旱。而经济发展以后,不仅是城市,也包括广大的农村,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将不断加大。此外,水环境恶化的问题没有得到完全有效遏制。这些问题特别是水资源紧缺的问题事实上已经成为江苏经济发展的瓶颈。而突破这一瓶颈的唯一选择,就是推进现代水利建设。
2、发展现代农田水利是建设新农村的必然要求。现代农村水利包括多方面内容,而建设高标准的农田基础设施,发展高产稳产田是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利应是一个大头和重点。
3、防洪减灾,要从无序、无节制地与洪水争地转变为有序、可持续地与洪水协调共处的战略。从总体上看,我省的堤防系统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不宜再增建和加高堤防,而应在现有基础上进行加固,并充分利用各类分、蓄、行洪区,解决超标准的洪水,盲目修建和加高的结果反而增加了决堤的风险和灾害。
4、转变发展方式,全面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水利工作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从以开发水资源为重点转变为以管理水资源为重点,进入一个加强水资源管理、全面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的新时期。为此,水利工作必须以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保护水环境为目标,从传统的以供水管理为主转向以需水管理为基础,将水利工作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作者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党史工作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