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启正(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公共外交的行为主体包括政府、社会精英和普通公众三个方面,其中政府是主导,社会精英是中坚,普通公众是基础。它和政府外交组成国家的整体外交。参与公共外交的各方从各种角度表达本国国情和了解对方的有关观点。通过公共外交,可以更直接、更广泛地面对外国公众,从而能更有效地增强本国的文化吸引力和政治影响力,改善国际舆论环境,维护国家的利益,表达本国的真实形象。
今天,中国民众与各国民众也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在每年有1200万人出国(出境为4600万人),到中国来的外国人有2400万人,中国公民向“世界公民”的身份转变,给了我们展开公共外交的广泛可能性,增加了公民维护国家的正当利益和促进世界和谐的责任,中国有必要以公共外交增强自己的国际话语权。
中国国民要进一步提升公共外交的自觉意识,它既是一种责任感,也是爱国情怀的表现。我们要有“内知国情,外知世界”的基本功,才能达到高水平的公共外交。对外交往中,我们不但要会说,还要会听,还要会交流,在促进对方对我国国情、政策正确理解的同时,还能够较直接地获得对方的信息和思想,为我们提供可供参考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