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中国江苏网 > 理论之光 > 正文
县域经济发展应处理好“七种关系”
http://theory.jschina.com.cn  2009-10-27 09:56:00

  县域经济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部分,也是省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从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形势来看,其发展模式和发展势头都有明显的改善。但是,也存在诸如定位、调控、产研等方面的一些问题。针对当前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我认为从宏观调控的角度应处理好以下“七种关系”。

  一是招商引资和内部盘活的关系。招商引资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非常有效的形式,也是一种助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为此,各地区几乎都把“招商引资”工作放在了较高的工作位置。但招商引资毕竟是一种“外部输血”方式,从长远发展来看,县域经济发展,最重要的还是要强根固本。根就是“自身优势”,本就是“现有资源”,包括各级各类人才和劳动力资源。只有更好地发现自身优势,充分盘活各级各类人才,然后再指定部门、抽调人员、计划统筹,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工作,这样即起到内部“强筋壮骨”,又起到外部“施肥壮根”的作用。应该说,招商引资和内部盘活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相对而言,内部盘活更要活、更要硬,这样才更有招商的“力度”和引资的“资本”。

  二是部门突破和全局联动的关系。县域经济发展需要全局统筹协调,更需要各方面的力量。从当前许多县市招商引资的策略来看,多是采取“主管领导负责、主要部门出击、相关部门协同”的方式和办法,其实这有些偏颇。应该积极营造招商引资和经济发展“齐抓共管、齐头并进、齐心协力”的良性氛围,着力于重点乡镇、重点项目和重要产业,充分发挥农委、经委、发改委的“冲锋”作用,同时结合各委办局的职能,制定相应的主攻、协调和保障措施,确保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各司其责,同频共振。

  三是抓小扶大和强村富镇的关系。俗话说:小河没水大河干。小河和大河,其实就是一个相互依附、相互补充的关系,县域经济发展也是这样。应该立足于“村村有作坊、镇镇有企业”的发展模式,互相补缺,反哺发展。决不能只盯着县区大项目的落地,而忽略乡村小产业、小作坊的发展。特别是要善于发现各村的产业特色,抓好抓强,然后在发展中寻找机遇,在机遇中壮大产业,逐步成为乡镇的“特色品牌”和“主打品牌”,真成形成“星星之火”燎起县域经济发展之原。

  四是项目落地和人才到位的关系。再好的项目落地,没有适应其发展的领导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组织协调人才,最终也会“立竿”而“无影”。经济发展,人才先行,这决不是一句说在口头上的空话。对于更多的县区来说,多是把眼睛盯在“商”和“财”上,却很少在“人”和“才”的配置上下功夫,这在某种程度上了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说,在计划、谋划项目和调整产业结构的时候,首要的是把“执行的人”、 “负责的人”和“完成的人”选准选好,然后定编、定岗、定责和定位,使其各适其位,人尽其能,更有效地促进项目的落地和生成。

  五是阶段利益和长远发展的关系。追求阶段性利益和发展,应该说是许多县区发展存在的共性问题。只要有项目,只要有产值,只要有效益,就拍板上马,就答应落地,而对其长远发展和土地、河流、大气等污染无所顾及。县域经济发展,需要阶段利益的驱动,更需要长远的发展谋划。要立足于本地区、本乡镇和所辖自然村的产业链发展,有的放矢地确定招商引资项目,尤其是那些投资少、规模小、见效快、无污染的项目,要多上、快上。而对于那些看似项目规模大、收益潜力大的所谓“大项目”,要精心调研、留心观察、细心论证,看看是不是符合当地经济的发展规律,是不是能够支持长远,是不是能得到更多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响应,然后谨慎决策。决不能因为眼前的或阶段性的利益,就草率上马、轻率落地。

  六是特色产业和产业链条的关系。特色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阵地”,产业链条是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两者同样是互相制约、互相壮大的关系。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也同样滋养一方物产。无论再落后、再贫困的地区,只要善于发现和经营,都会形成自己的特色产业。正如一句商业俗语说的那样:只有关闭的企业,没有关闭的产业。县域经济发展,必须要打出“特色牌”,否则产业结构很难调整,产业链条也很难有效“链接”。只有确保特色产业无限生机,才能保证产业链条良性循环。

  七是省市帮扶和自谋发展的关系。“省直部门对口帮扶”、“强市扶穷县”、“强县带弱县”、“大城牵小城”等经济发展帮扶方式,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也是各省市采取的强有力的传、帮、带经济发展手段,应该说,这种方式救活了一些县区,也盘活了一些县区,但归根结底,这种“授鱼”的方式远解决不了县域经济的长远和后劲发展。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不管是省直接管县,还是县域发展仍然在市辖内,省市帮扶当然是必要的,但帮助其“自造血”才更重要。当前,一些县区经济发展已经形成了“哭发展”模式,一旦遇有困难,就打报告和申请要资金、要支持。有的还形成了严重的 “等、靠、要”思想,等省市对口部门来指点、靠省市领导和部门来帮扶,要“优惠政策”、要“特殊照顾”,如此以来,就淡化了自谋发展、自主发展和自我发展的意识。

  县域经济发展是我国经济全面发展的“主动脉”。特别是我国中西部和北部地区相对落后县区比较多,更应该从宏观上有效调控和微观上谋划指导,要通过科学规范的定位和突出重点的帮扶,引导县区扎扎实实打基础,一步一个新台阶,克服那些急功近利和被动应付的思想,确保县域经济稳步健康的发展。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作者:张成   编辑:袁涛
复制本文链接
【收藏: 365Key ViVi】 【打印预览】 【大字 中字 小字】 【论坛讨论】 【关闭窗口

上下篇导读

Loading...

相关新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