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中国江苏网 > 理论之光 > 正文
从新闻体制视角看日本
http://theory.jschina.com.cn  2009-10-27 10:07:00

  日本独特的民族特性、曲折起伏的发展道路,一直吸引着世人关注。日本人如何看待别国,如何看待与亚洲近邻中国的关系?日本在国际社会中如何塑造自己的国家形象?本文从日本新闻体制切入,探究上述两个问题,提供一个认识日本的角度。

  一、独具特色的日本新闻体制

  日本媒体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占有强势地位。我们采撷几个侧面,以期对日本媒体有一个大致印象。

  1.名副其实的报业大国。日本报纸的发行量和普及率从上世纪80年代起,就高居发达国家前列:根据世界报业协会的数据,日本报纸的日均发行量位居世界第二,排中国之后;日本每千人拥有的报纸量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挪威。日本还拥有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报纸——《读卖新闻》和排名第二的报纸——《朝日新闻》。

  在日本有五大全国性报纸,发行总量占全国报纸发行量的一半以上,按发行量大小排序,依次为《读卖新闻》、《朝日新闻》、《每日新闻》、《日本经济新闻》和《产经新闻》(日语中的“新闻”意即“报纸”)。除了全国性发行的大报之外,日本还有跨地区发行的报纸、地方性报纸、专业类报纸等。

  2.五大传媒集团——信息高度垄断的媒体界格局。五大全国性报纸目前都是垄断性传媒集团,既是拥有多家子报子刊的报业集团,又都拥有各自的全国性广播电视网,还经营广告等文化产业,兼营房地产、娱乐等行业公司。

  大型传媒集团的存在使日本媒体界处于高度垄断状态,舆论主要被几家大集团控制,在这种格局之下,更便于对舆论进行控制。

  3.记者俱乐部——“形式上有自由,实际上进行控制”的新闻报道机制。日本新闻体制中,记者俱乐部是一个重要特色。日本政府各机构和社会组织都设置记者俱乐部,各项重大新闻基本上都是由各媒体派驻该俱乐部的记者负责组稿。俱乐部主办单位为主流媒体指定报道方针、统一口径;如违背其中的规则,则会被取消参加该俱乐部的资格。因此,记者俱乐部在为各新闻机构提供采访便利的同时,也积极影响和介入媒体的议程设置,成为权力机构控制舆论走向的重要机制。中国日报社与日本言论NPO联合做的2009中日关系舆论调查显示,超过半数的中国学生和接近半数的中国居民,对日本的新闻和言论自由持“形式上有自由,但实际上进行控制”的观点。

  记者俱乐部制度和媒体集团化经营的模式,使得不同报纸新闻内容的重复率较高。因此,对某一特定话题,很容易形成多家媒体齐上阵大规模炒作的态势。日本媒体炒作中国“毒饺子事件”的规模、力度和煽情程度,让中国人记忆犹新。从中也可以看到,尽管日本媒体宣称持有“客观中立”、“不偏不党”的编辑方针,但是,在外交问题、涉外报道上,日本媒体绝对是以民族利益、国家利益为基点。在中日关系友好时代,日本媒体对中国有比较多的客观、友善的报道;在中日关系出现问题的时候,或中日产生利益冲突的时候,日媒对中国报道比较负面,热衷于报道敏感和有争议问题,同时极力渲染中国威胁论。

  4.公共电视台——致力于向国际社会宣传日本立场。NHK电视台,又称日本广播协会,是日本最大的广播电视机构,也是唯一一家面向全国放送的公共电视台,不播放广告,主要收入来自受众缴纳的收视费。NHK新闻报道以快速、准确著称,在地震等突发性灾害的新闻报道上更是显示优势。

  NHK非常注重国际广播和卫星电视节目,在世界各地设有34个总局和分局,与世界47个国家和地区、79家电视台和新闻机构有合作关系,使用20多种语言。2009年2月,为了加强对外宣传,让世界更好地了解日本,NHK正式推出面向海外24小时播出的全英文电视频道,把原本覆盖欧美地区的信号,扩大到中国、中南美、非洲等地。

  二、日本人对中日关系矛盾的心态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文化相通,两国有两千年的交流历史,又有今天日益紧密的经贸商务和旅游往来,中日世代友好的确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目前,中日关系总体上有了顺利的进展,但是,日本民间对于中日关系、中日友好,仍然怀有复杂的印象、矛盾的心态和纠结的情感。日本民众对中国情感上的疏离和隔阂,是在历史和现实、经济和政治多重因素影响下产生的。

  1.中国的快速崛起使日本各界产生机遇与威胁并存、甚至威胁大于机遇的矛盾心理。日本外务省对中日关系发展阶段的划分,正体现了对两国经济实力变化的感受:在他们看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友好”时代,而那时是两国实力对比悬殊、日本对中国居高临下有好感的时期;90年代为“竞争”、“威胁”时代,那时日本处在经济低迷时期,而中国经济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时空交错,所以感到的是“竞争”和“威胁”;在目前的“新时代”,中国的发展对日本经济复苏的拉动作用已经成为经济学家的共识,中国也被期待在推动世界经济复苏方面发挥更大作用,2006年安倍首相提出构筑战略互惠关系,适应了时势发展的需要。

  日本是一个危机意识非常浓烈、擅长未雨绸缪的岛国。虽然外务省特别强调,中国的发展是日本的机遇,要适应中国的发展,但是,在日本国内,中国威胁论也很有市场,这是日本面对中国快速发展、国家实力大大增强而产生的矛盾心态。近年来,日本民众和媒体对华好感度降低,实际上也反映了这种矛盾心态。

  2.对诸多历史遗留问题的不同看法以及在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东海油气开发等敏感问题上的分歧和冲突,塑造了中日两国民众和媒体对对方国家的纠结的情感。2005年BBC国际台委托舆论调查机构就“世界对中国的态度”所做的调查表明,在被调查的22个国家中,对中国看法最消极的是日本,仅有22%的日本人认为中国在世界的影响是积极的,相比之下,有39%的美国人、66%的印度人持同样的看法。在其中,日本媒体涉华报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连续五年的中日关系舆论调查都表明,九成以上的日本居民认为新闻媒体是他们了解中国的主要渠道。

  3.中日两国之间在国民性格、制度、观念上的种种差异,不同程度地削弱了两国民众、两国媒体之间的认同感和亲近感,加深了相互间的疏离和隔阂。尽管文化相通,但是两国国民性格不同,存在某种程度的相互不理解、反感甚至是互相嫌恶;不同的社会制度,使中日各界在价值观、新闻观、人权等问题上分歧巨大,互不认同,相互的伤害时有发生。妥善应对这些差异,引导两国民众求大同,存小异,扩大共识,减少摩擦和对立,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复杂的过程。

来源:红旗文稿   作者:郭 济   编辑:袁涛
复制本文链接
【收藏: 365Key ViVi】 【打印预览】 【大字 中字 小字】 【论坛讨论】 【关闭窗口

上下篇导读

Loading...

相关新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