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反思自己的发展模式,也对中国模式或中国道路特别关注,发展模式已成为国内外舆论和理论探讨的一大热点。各国都力图通过发展模式的调整与创新,应对新挑战,争取新发展。
一、发展模式是在历史和现实的选择中建立起来的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要受多种因素制约,国内自然资源情况、产业发展程度、社会政治制度和文化历史传统等,都可能影响发展模式的选择,所以各国发展模式并不相同,各有特色。存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内并建立在市场经济中的自由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社会市场经济”模式和赶超型工业化发展模式,都是在本国历史传统和现实发展水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20世纪70年代,随着凯恩斯主义的失灵,以美英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推行“盎格鲁-萨克逊”资本主义或“自由资本主义”模式。撒切尔、里根执政后,这一模式称为“新自由主义”,主张自由化、市场化、私有化、贸易和资本全球化。苏东剧变后,美国取得“一超独霸”地位,新自由主义借全球化和众多国家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有利时机,迅速引领世界潮流并达到巅峰。俄罗斯东欧国家的转型发展模式和拉美国家的负债型发展模式等都是在此背景下盲目接受新自由主义的结果。
西北欧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的主要特征是银行和公司间关系密切,银行以股东和放款人的双重身份对公司实行监督。这种模式又被称为谈判或协商资本主义、“欧洲福利资本主义”,它追求三个目标:创造高利润、利益分配平衡和较高的收入水平。“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是社会民主主义价值理念的直接体现,有发达的经济,但没有过高的贫富分化;有私有制,但能实现国家调控,高税收、高福利;搞议会民主制,但公民有充分管理国家的权利,政府相对透明清廉。
对于那些在经济发展初期的国家,由于历史与现实的制约,可供选择的发展模式不多,必须在增长与平衡、效率与公平之间做出选择。迫于现实压力,这些国家往往选择工业化的速度型发展模式。日本模式曾经是“追赶型现代化”取得成功的经济发展模式,形成于20世纪60—70年代。其主要特点是以技术引进创新为前导,产品出口为主导,“贸易立国”为基础,企业发展和员工利益协调一致,企业和政府密切合作,银行与公司交叉持股,在较短时间内,创造了“世界奇迹”。这种模式又被称为政府导向资本主义或“亚洲资本主义”。新加坡、韩国、泰国等亚洲一些国家根据本国实际,很好地抓住20世纪60—70年代发达国家经济结构调整、传统工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一难得机遇,及时改变以国内市场为基础的“进口替代”战略,实行出口导向战略,国内经济实行全方位开放,放宽外资政策,创办出口加工区,鼓励出口,利用本地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由于产品大量出口,贸易顺差持续增长,促进了本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发展模式不仅同本国的历史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关,而且也是国外许多国家党派政治斗争的主要内容,是不同党派政治博弈的结果。一个国家的左、右翼政党对发展模式有不同的主张和利益偏好,为了抬高自己、打击对手,往往在发展道路和模式选择上做文章,相互“纠偏”。欧洲政坛是左翼、右翼政党轮流坐庄,大选时往往在发展模式问题上相互攻讦,上台执政的党也会对前政府的做法进行矫正,但往往出于党派利益而矫枉过正,都不易做到平衡、持续、稳定发展。
总之,一国发展模式是在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国情中形成的,各有不同的主、客观条件。不同模式在运行过程中也会遇到各自的矛盾和问题,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