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中国江苏网 > 理论之光 > 正文
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冲击
——关于当前我国就业问题的研究综述
http://theory.jschina.com.cn  2009-11-10 10:52:00

  2008年四季度以来,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困难,也对我国就业造成较大冲击。我国政府及时出台了一系列应对之策,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冲击正在逐步得到化解。但就业问题一直是我国最主要的民生问题。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就业问题更加复杂,需要采取针对性、前瞻性更强的政策措施。一段时间以来,有关专家学者深入研究、积极探索,为解决我国就业问题提供了一些思路和建议。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就业政策效果显著

  专家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对外贸易、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产生了综合影响,进而对我国就业带来冲击。这种冲击主要有3个特点:第一,对农民工就业影响最大。今年二季度以前,在国际金融危机中遭受冲击比较严重的东部沿海地区,出口企业和产业部门的用人需求下降较大,农民工失去工作岗位的情况比较严重。第二,范围可能不断扩大。外贸出口大幅下降,不仅直接影响外向型企业,而且会对产业链中非出口型企业造成冲击,并影响这些领域的就业稳定。第三,存在出现就业挤压效应的危险。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本来就很紧张,局部地区、行业的就业形势进一步紧张可能导致整体就业形势更加趋紧。

  2008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达4.2%,为近3年来最高水平。2008年末,人保部监测的513家企业,岗位年净流失达8.05%,这说明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产生了较大影响。

  2008年四季度以来,我国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政策措施。2009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就业资金420亿元,比去年增长66.7%。专家指出,这些政策出手快、力度大,组合性强,统筹兼顾,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就业局势保持总体稳定,城镇新增就业851万人,完成全年目标的94%;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国际金融危机对就业的冲击正在逐步得到化解,预计今年第四季度以及明年就业形势都会保持平衡并持续向好。

  高度重视经济运行中不利于扩大就业的因素

  专家认为,2008年开始的失业率提高,是由于我国实体经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而导致的周期性失业现象。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历的第一次周期性失业。同时,周期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劳动力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一致造成的失业)、摩擦性失业(劳动力缺乏流动性,信息交流不完全以及市场组织不健全造成的失业)交织,就业问题异常复杂。目前存在的不利于扩大就业的因素主要有:

  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减弱。虽然从一般意义上讲,经济增长会扩大就业,但实证研究表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与就业增长率偏低现象长期并存,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有弱化倾向。目前我国就业弹性系数(就业增长率/经济增长率)仅约为0.1。投资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也有减弱的趋势。2001年—2007年,固定资产投资每增长1个百分点,就业增长由约1个百分点下降到约0.31个百分点。我国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模式是造成这种失衡的深层次原因。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而固定资产投资近年来又主要向拉动就业能力较弱的石油化工、通用设备等资本密集型行业集中,投资对就业增长的拉动力减弱。再加上我国单位GDP中的工资比重、国民收入中的居民收入比重偏低,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居民消费不足,影响了吸纳就业能力较强的第三产业发展,从而影响就业增长。以往出口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较强,在出口大幅滑坡的情况下,就业问题愈发凸显。因此,应从产业结构、增长方式以及政策出发点等方面,注重增强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

  人才结构与产业结构不适应。近年来,我国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出现大量富余劳动力。二是高校毕业生人数快速增加,逐步成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的主要部分。目前,这两大群体与产业结构升级不相适应的问题都很突出。大学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升级的需求相脱节,致使一些高校毕业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动手能力低,创业能力也较差,与社会岗位需求存在较大差距。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劳动力市场需求正由单纯的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转变。但我国“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劳动力较少,这从根本上影响了农民工的就业及其质量。

  中小企业在吸纳就业中发挥着主力作用,但抗冲击能力弱。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吸纳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人口。同样的投资,小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是大企业的10多倍。但中小企业普遍存在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缺乏自主品牌、管理落后等问题,绝大部分处于产业链低端,容易受经济波动影响。同时,中小企业在发展中还面临资金、政策等方面的瓶颈,进一步削弱了其抗风险能力。这也影响了社会就业稳定和就业率提高。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作者:张怡恬   编辑:袁涛
复制本文链接
【收藏: 365Key ViVi】 【打印预览】 【大字 中字 小字】 【论坛讨论】 【关闭窗口

上下篇导读

Loading...

相关新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