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济全球化为全球竞争构筑了平台,城市日益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中心和载体,国家间、区域间的竞争突出表现于城市与城市的竞争。近年来江苏常州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全国城市的排名相对稳定,2006年以来呈上升趋势;城市竞争力具有软竞争力优势较明显,硬竞争力劣势较明显的特点。依据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对常州竞争力状况的变化分析,常州市要从提高政府管理能力,聚焦体制机制创新;增加城市经济总量,提高城市经济实力;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集聚;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高科技创新水平。
关键词:常州;城市;竞争力;策略
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与全球其它城市相比较,由城市企业运行因素与产业体系组合形成的吸引、转化资源,控制、占领市场,多快好省地创造财富,为城市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1】城市竞争力研究以城市竞争力理论为指导,通过科学的指标体系,在大范围比较中评估不同城市发展水平的差异,揭示其科学发展程度和竞争力消长的原因。相对于其它区域发展研究,城市竞争力研究具有综合性、定量性、强指导性的特点,因而其研究成果越来越受到城市发展研究者和领导者的重视。
本文借用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主要依据《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7,通过对常州近年以来竞争力状况的变化进行分析,提出常州提升城市竞争力的路径。
一、2008年常州城市竞争力及相关排名情况
从各类城市竞争力报告来看,2008年常州的城市竞争力有所提升,排名相对稳定。
(一)常州在《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的排名
1.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
常州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全国294个样本城市中排名列第30位,大陆城市中排名第25位(香港、台北、高雄、澳门和台中五市排名在常州之前),在长三角16座城市中排名第7位(上海、苏州、杭州、无锡、宁波和南京排在常州之前),在江苏13个地级市中排名第4位(苏州、无锡和南京排在常州之前)。
2.分项竞争力排名。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7》对全国51座重点城市(包括港澳,不含台湾城市)的12个分项竞争力进行的排名,其中7项为硬竞争力,5项为软竞争力。在12个分项竞争力中,常州6项进入全国30强,其中政府管理和正式制度竞争力均列第8位。
(二)常州在其它相关竞争力报告中的排名
1.常州在《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中的排名。
常州第一次有了在全球城市竞争力中的排名——第301位。《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每二年发布一次,共发布二部:第一部是《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05-2006)》,仅对全球110座城市进行综合比较和排名,使用2005年前的数据,基础数据不太完整;第二部是《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07-2008)》,对全球500座城市进行综合比较和排名,使用2001-2007年数据,主要为2005年数据。在第二部中,中国共有59座城市入围;江苏7座城市入围,常州排名第301位;另6座入围城市:苏州第218位,无锡第232位,南京第240位,南通第297位,徐州第325位,扬州第346位。
2.常州在城市综合实力、《福布斯》和城市经济实力中的排名。
2008年常州城市综合实力排名第26位,《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榜排名第9位,中国城市经济实力排名第35位。这三项是对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主要相关研究,是综合竞争力在某一侧面的反映。其中:城市综合实力是过去竞争力的现实表现,并构成未来竞争力的基础,主要反映现实的产出规模;最佳商业城市主要比较不同城市的营商环境、资本活力和投资吸引力;城市经济实力是GDP的排名,是综合实力的主要方面和经济基础。
二、2002-2008年常州城市竞争力变动情况
本文认为城市竞争力的变动情况反映的是城市竞争力排名变动情况反映的是一定期间内排名接近城市竞争优劣势的消长,体现的是竞争力提升的相对速度。
(一)从综合竞争力来看:综合竞争力排名总体平稳,06年来呈上升趋势
2002-2008年中,常州城市综合竞争力呈总体平稳态势,06年来呈上升趋势。(见下图)报告中排名由于城市样本选择的变化(NO1城市样本包括港澳,NO2、3城市样本不包括港澳台,NO4-7城市样本包括港澳台;城市样本数:NO1-6为200座,NO7为294座。),不能准确反映常州竞争力提升的相对速度;不含港澳台的排名能相对比较准确反映常州竞争力提升的相对速度。

(二)一级指标——分项竞争力:软竞争力提升较快,硬竞争力下降明显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双年份采用弓箭模型对城市竞争力进行分析,单年采用飞轮模型对城市竞争力进行分析,本文仅以双年份弓箭模型分析为例。
1.总体来看,软竞争力提升较快,硬竞争力下降明显。
软竞争力提升较快:2002-2008年常州软竞争力表现突出,尤其是政府管理和正式制度竞争力;思想文化与对外开放竞争力虽然略有下降,但2008年表现突出,分别进位19、26位。
这些反映出常州市委市政府在管理理念与制度方面改革创新卓有成效。
硬竞争力下降明显:除科学技术和金融资本竞争力有所进步外,其余5项排名均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尤其是基础设施、城市结构和综合区位竞争力下降明显,分别下降35、25、16位,2008年此三项排名也是常州所有12个分项排名中最靠后的。
这些一方面反映出其它排名靠近城市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结构调整的步伐,另一方面反映常州在此分项有待继续加强。
2.各分项来看,变化波动较大。
在12个分项竞争力中,连续进位或者连续退位的指标都不存在。从数量上来分析,我们可以把进位、退位和保持的数据分成二大类,用标准差来检测其离散程度。
第一类数据:假设所有进位、退位和保持的数据为A组,求其标准差。我们会发现他们的标准差为14.38(保留了二位小数,以下同),就这组数据来讲其离散程度是很高的。
第二类数据:假设进位数据为B组,退位数据为C组,保持数据为D组(此组数据不处理)。分别求B、C组的标准差。我们会发现B组的标准差为8.07,C组的标准差为10.78。相对于各组数据,它们的标准差都是比较大的。
A组数据:-26、-19、-18、-15、-11、-8、-7、-7、-11、17、-16、15、-15、-13、-4、-22、-24、-11、-4、-4、-9、25、4、8、16、6、20、19、26、14、3、15、0、0、0、0。
B组数据:-26、-19、-18、-15、-11、-8、-7、-7、-11、17、-16、15、-15、-13、-4、-22、-24、-11、-4、-4、-9。
C组数据:25、4、8、16、6、20、19、26、14、3、15。
D组数据:0、0、0、0。
第一类数据离散程度是很高,则说明各分项位次波动很大;第二类数据则分别检测出其波动的正向与负向性。
若剔除分项的差异性,我们可以得出四个结论:一是由于A组数据很大,则表明各分项发展的可持续上是有问题的,要么创新与发展的连续性不够,要么改进提高的速度不够;二是由于B组标准差小于C组,则表明各分项的发展不容乐观,相对的平均进位速度小于平均退位速度;三是B组标准差较大,则表明常州在相关分项上的创新与发展力度是较大的;四是C组标准差较大,则表明常州在相关分项上改进与提高的速度是不够的。
表1 双年份弓箭模型竞争力综合指标排名及变化
|
2002年 |
2004年 |
2006年 |
2008年 |
08比02提升名次 | ||||
|
排名 |
排名 |
变化 |
排名 |
变化 |
排名 |
变化 | ||
软竞争力 |
政府管理 |
42 |
17 |
+25 |
28 |
-11 |
8 |
+20 |
+34 |
正式制度 |
18 |
25 |
-7 |
8 |
+17 |
8 |
+0 |
+10 | |
思想文化 |
13 |
20 |
-7 |
36 |
-16 |
17 |
+19 |
-4 | |
企业管理 |
24 |
20 |
+4 |
5 |
+15 |
29 |
-24 |
-5 | |
对外开放 |
16 |
35 |
-19 |
51 |
-15 |
25 |
+26 |
-8 | |
硬竞争力 |
科学技术 |
38 |
30 |
+8 |
43 |
-13 |
29 |
+14 |
+9 |
金融资本 |
40 |
24 |
+16 |
24 |
+0 |
35 |
-11 |
+5 | |
人力资源 |
22 |
33 |
-11 |
27 |
+6 |
31 |
-4 |
-9 | |
城市环境 |
21 |
29 |
-8 |
29 |
+0 |
33 |
-4 |
-12 | |
综合区位 |
28 |
43 |
-15 |
47 |
-4 |
44 |
+3 |
-16 | |
城市结构 |
11 |
29 |
-18 |
51 |
-22 |
36 |
+15 |
-25 | |
基础设施 |
11 |
37 |
-26 |
37 |
+0 |
46 |
-9 |
-35 |
(三)二级指标——竞争力主要构成因素的优劣势评估
城市竞争力研究的一级指标一般称为分项竞争力或竞争分力,二级指标则是该竞争分力的主要构成因素。如一级指标政府管理竞争力包括了政府规划能力、政府推销能力、政府社会凝聚力、政府财政能力、政府执法能力、政府服务能力、政府创新能力7个二级指标。这些二级指标是城市竞争力优劣势把握的重要层面(三级指标反映的是每个二级指标的评估方法)。
1、从静态来看,2008年常州竞争力二级指标的优劣评估。
本文对优劣势评估的基本方法是:对2008年常州在大陆城市中竞争力排名第25位来说,排名在前20位的二级指标代表优势明显的因素,其中排前10位代表优势突出的因素;反之,排名30位以后的为劣势明显的因素,其中排名40位以后意味着劣势突出。
优势突出的因素有10个:人力资源质量、城市环境质量、产权保护制度、个体经济决策自由度、法制健全程度、政府社会凝聚力、政府执法能力、政府服务能力、政府创新能力、企业管理技术和经验;优势明显的因素有12个:资本质量、资本获得便利性、科技转化能力、经济结构转化速度、基础设施成本指数、价值取向、创业精神、创新氛围、市场发育程度、政府规划能力、政府财政能力、人文国际化;劣势突出的因素有3个:人力资源配置、对外基本基础设施、城市自然环境优美度;劣势明显的因素有10个:人力资源教育、金融控制能力、科技实力、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经济体系灵活适应性、产业聚集程度、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政治文化区位、企业管理应用水平、经济国际化程度。
2、从动态来看,2008年与2002年相比较常州竞争力二级指标的优劣评估。
对二级指标不同年份排名变动进行纵向比较,可以把握城市竞争力主要影响因素的变动情况,评价主要因素对综合竞争力的贡献度或拖后腿程度。
本文对优劣势评估的基本方法是:提升10位以上的因素为贡献较大,20位以上为表现突出;下降10位以上为优势明显削弱,20位以上为严重削弱。
表现突出因素有8个:人力资源质量、资本获得便利性、创新氛围、政府规划能力、政府社会凝聚力、政府财政能力、政府服务能力、政府创新能力;贡献较大的因素有6个:资本数量、科技实力、科技转化能力、产权保护制度、个体经济决策自由度、企业管理应用水平;严重削弱的因素有4个:人力资源配置、经济体系灵活适应性、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城市自然环境优美度;明显削弱的因素有12个:人力资源教育、资本质量、产业集聚程度、市内基本基础设施、资源优势度、城市环境舒适度、交往操守、市场发育程度、产品和服务质量、经济国际化程度、经济区域化程度、社会交流指数。
三、常州与江苏城市竞争力排名前5强的比较分析
由于城市竞争力排名的变化反映的是排名接近城市竞争优劣势的消长,本文认为城市比较优势与劣势的分析方法有二种:一是比较排名接近城市的各指标状况,二是一定区域内排名接近城市的各指标状况。从现实情况来看,行政区划对区域内决定城市发展的政策、制度、机制等主要因素产生重大影响,所以本文选用第二种分析城市比较优劣势的方法;由于我国区域一体化进程尚处于初级阶段,区域一体化的行政区划障碍没有真正消除,所以本文选择江苏城市排名前5位的城市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发现常州城市竞争力的比较优势与比较劣势。
(一)与苏锡比较:常州总体全面相对劣势,若干三级指标超越苏锡
与苏锡比较,无论是综合竞争力排名还是12个分项的排名,都有较大的差距,若干三级指标的排名超过苏锡。
1.全面劣势:综合竞争力排名比苏州差21位,比无锡差16位;12个分项排名均低于苏锡,排除权重因素(以下同),分项平均比苏州低17.67位,比无锡低10.58位。
2.软竞争力相对劣势分项:软竞争力分别平均差10、9位,尤其是在正式制度、政府管理、思想文化方面相差很小,分别平均只差3、2.7位。
3.硬竞争力明显劣势分项:硬竞争力分别平均差23.1、11.7位。与苏州比,硬竞争力的7个分项中有5个排名差距在20名以上;与无锡比,硬竞争力的7个分项中有4个排名差距在10名以上。
4.若干三级指标的排名超过苏锡:政府创新能力指数常州排第1位,苏锡分别排第11、16位;政府服务能力指数常州与无锡并列排第2位,苏州排第14位;政府社会凝聚力指数常州排第3位,苏锡分别排第11、10位;政府执法能力常州排第9位,苏州排第17位。
(二)与南京比较:常州软竞争力具有优势明显,硬竞争力全面劣势
与南京比较,综合竞争力排名落后9位;12个分项排名中3项超南京,9项不如南京,平均排名低南京9.42位。
1.软竞争力优势明显:在软竞争力的5个分项指标中,思想文化、政府管理、正式制度竞争力优势比较明显,平均超过南京9.67位。
2.硬竞争力全面劣势:在硬竞争力的7个分项排名中,全面落后南京,平均排名低南京19.71位。
3.硬竞争力相对劣势分项:相对劣势分项只一项:城市环境。此分项排名只差1位。
4.硬竞争力明显劣势分项:硬竞争力的7个分项除城市环境,其它6项与南京的排名差距均在10名以上,其中,有4项差距在20名以上,平均达27.25位:综合区位(名差32)、城市结构(名差29)、金融资本(名差25)、人力资源(名差23)。
(三)与南通比较:互有短长,且差距呈缩小态势
与南通比较,常州综合竞争力超过南通7位,软竞争力优势明显,硬竞争力相对劣势。
1.软竞争力相对优势:在软竞争力的5个分项指标中,政府管理、正式制度竞争力优势比较明显,平均超过南通10位。
2.硬竞争力相对劣势:硬竞争力的7个分项,常州有5项落后,总体落后7.71位,其中,劣势比较明显的是综合区位和城市结构,分别落后达33、17位。
3.差距呈缩小态势:从综合竞争力排名变化来看,2008年是常州与南通差距最小的一次,从2002年到2007年,只有2004年排名差距小于10位,前6年的平均位差是12.71位,可见南通追赶的势头较猛,总体差距呈缩小态势。
表2 2008年常苏锡宁通竞争力状况比较
|
常州 |
苏州 |
无锡 |
南京 |
南通 | |||||
排名 |
排名 |
名差 |
排名 |
名差 |
排名 |
名差 |
排名 |
名差 | ||
综合排名 |
30 |
9 |
-21 |
14 |
-16 |
21 |
-9 |
37 |
+7 | |
软竞争力 |
正式制度 |
8 |
4 |
-4 |
5 |
-3 |
20 |
+12 |
16 |
+8 |
政府管理 |
8 |
5 |
-3 |
7 |
-1 |
19 |
+11 |
20 |
+12 | |
思想文化 |
17 |
15 |
-2 |
13 |
-4 |
31 |
+14 |
20 |
+3 | |
对外开放 |
25 |
3 |
-22 |
12 |
-13 |
18 |
-7 |
23 |
-2 | |
企业管理 |
29 |
10 |
-19 |
5 |
-24 |
22 |
-7 |
19 |
-10 | |
|
|
|
|
|
|
|
|
|
|
|
硬竞争力 |
科学技术 |
29 |
13 |
-16 |
23 |
-6 |
12 |
-17 |
22 |
-7 |
人力资源 |
31 |
12 |
-19 |
27 |
-4 |
8 |
-23 |
44 |
+13 | |
城市环境 |
33 |
1 |
-32 |
8 |
-25 |
32 |
-1 |
25 |
-8 | |
金融资本 |
35 |
15 |
-20 |
24 |
-11 |
10 |
-25 |
38 |
+3 | |
城市结构 |
36 |
11 |
-25 |
28 |
-8 |
7 |
-29 |
19 |
-17 | |
综合区位 |
44 |
18 |
-26 |
33 |
-11 |
12 |
-32 |
11 |
-33 | |
基础设施 |
46 |
22 |
-24 |
29 |
-17 |
35 |
-11 |
41 |
-5 |
四、常州城市竞争力提升的路径
(一)提高政府管理能力,聚焦体制机制创新
就现在的现实来讲,政府还是直接或间接地撑握着大量的社会资源,所以政府在在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各类主体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常州的经济社会生活正在发生复杂而深刻的变动,尤其是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对滞后,于是需要把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置于重要位置,而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方面就是政府管理的体制机制创新。
从城市竞争力报告中我们可以发现,常州在政府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和社会凝聚力等方面占有绝对的优势,这跟常州强调机关效能、强调服务能力、重视公共物品的供给等方面是分不开的。常州提高政府管理能力,就要做到几个结合:要继续强化政府服务意识提升与政府服务能力的提升相结合,要继续强化城市集聚资源的能力与科学配制资源的能力相结合,要继续强化驾驭市场的能力与引导市场的能力相结合,要继续强化调控社会的能力与服务社会的能力相结合,要继续强化“生产制造”公共物品的能力与合理供给公共物品的能力相结合。
(二)增加城市经济总量,提高城市经济实力
城市经济实力是城市发展能力与潜力的总体评估,其中地区生产总值(GDP)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是衡量城市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2008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202.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4%,全市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50283元,按现行汇率折算超过7000美元,【2】GDP的增长速度超过苏州(11.6%)和无锡(10.2%)。常州GDP的增长速度虽然增长比较快,但总量还不是很大,只有无锡(4420亿元)的1/2,苏州(6701亿元)的1/3。常州还是要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硬道理”,提高经济总量,增强发展能力和潜力,提升常州城市竞争力。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
基础设施容量的大小决定城市的产业规模的大小,基础设施的先进性与否决定对各类生产、生活要素的吸引力的大小,进而影响城市竞争力的有效提升。常州的基础设施在城市竞争力排名中是比较靠后的(46位),常州在这个方面要继续加强。虽然2008年,常州围绕创优城市环境、提升城市综合运载能力和服务功能,全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600多亿元,但我们一定要注意: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仅是一个投入的量的问题,一定要有以下三性:要保持可持续性、要加强计划性、要合理规划性。
(四)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集聚
产业集聚的外部规模效益、创新效益和竞争效益可以增强城市产业的量级,产生极化效应发散、辐射、带动作用,是提高城市竞争力很重要的方面。常州的工业有以加工制造为主、以民营经济为主、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特点,常州的机器设备制造业、纺织服装和化学塑料制品业都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但是产业相对分散,集聚度不高。常州在积极地利用长三角一体化推进和经济危机过程产业调整与升级的契机,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规划、引导、鼓励产业集聚,不仅仅形成“五大产业”,而且要形成“五大集聚产业”。
(五)加大人力资本投入,提高科技创新水平
人力资本在城市竞争力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常州人力资本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人力资本的质量的问题,中高级人才相对缺乏。近年来常州大力引进海外领军型人才,科教城积极实施“金凤凰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计划,这对解决常州中高级人才相对缺乏问题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根据企业发展的规律,中级和中高级人才是企业人力资源建设的核心,所以常州有必要在通过优秀企业吸引中高级人才的基础上,利用特别政策、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建设,培育、吸引更多的中级和中高级人才集聚,人才的集聚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科技创新的水平,进而提升常州的城市竞争力。
(作者单位:中共常州市委党校)
参考文献:
[1]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4):87.
[2]常州市统计局.《2008年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DB/OL].http://www.cztjj.gov.cn/node/Tjsj_Tjgb/2009-3/16/11_22_20_9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