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中国江苏网 > 理论之光 > 正文
论金融机构的公众责任
http://theory.jschina.com.cn  2009-12-04 11:31:00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从微观机理上分析,源于欧美发达经济体在自由市场经济思想的主导下,金融机构为追求高额利润过度创新,放弃了本应承担的公众责任;监管机构则对市场力量盲目信任,没有完全尽到本应承担的市场监管责任。事实上,金融机构是兼具公众性与商业性的特殊企业,只有认真把握金融机构的公众性特征,才能有效防范再次发生大规模的系统性金融危机。

  一、金融危机挑战传统经济理论

  对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很多人认为是金融机构贪得无厌的结果。这只是从道德上看问题,真正的原因根植于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思想本身。在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影响下,人们对市场盲目依赖,而对政府过度排斥,最终导致市场失控、金融危机、经济衰退。

  1.个体高效并不等于社会有效

  西方主流经济学认为,在自由竞争的环境下,经济体只要按照自身利益最大化原则活动,也就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和个人追求效用最大化,通过各自奋斗就能达到共同利益。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派将上述思想发挥到了极致,按照其政策主张,在指导经济活动方面,市场绝对比政府更有效,应限制政府活动,最终由市场力量全面取而代之。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以美国里根政府和英国撒切尔政府为代表,开展反税收、反监管以及对国有企业私有化运动,新自由主义逐步成为西方的主流经济思想。

  但是,个体追逐私人利益的活动一定能实现社会利益吗?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以冰冷的事实做出了否定的回答。以房地产金融衍生产品为例,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错综复杂的金融创新活动,赚取了大量利润,短期内也解决了一些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但是事实证明,这只是建立在房价持续升高的虚幻基础之上,最终还是需要整个社会来承担巨大的成本。金融机构的饕餮盛宴,对整个社会却是一场巨大灾难。据彭博资讯统计,截至2009年9月21日,全球金融机构在危机中的累计损失已高达1.6万亿美元。荒唐的是,在利益最大化理论的影响下,个人毫无顾忌地追求自己的私人利益,企业为追求利润而常常置社会经济利益于不顾。而由于新自由主义经济理念的影响,政府在约束企业和个人的这种行为时,似乎显得底气不足。这在金融危机中表现得十分明显。明明是金融机构误导了客户,他们却拒绝道歉和赔付;金融机构投资出现巨额亏损,其高管却依然理直气壮地领取高额奖金;政府为救助金融机构投入了巨额资金,金融机构却以利润最大化为借口拒绝发放贷款支持经济发展。

  2.市场价格难以反映经济价值

  价格是一切经济活动的指挥棒,价格既由供求关系决定,又引导供求的变化,促使社会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可以说一切企业经营活动都是围绕价格展开的。按照传统的“有效市场理论”,市场价格涵盖了所有现存信息,代表着最佳的估值。只有在垄断和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才会出现价格失灵。但是,危机中金融产品的价格走势表明,在金融领域,价格可能很难反映真实经济价值。以石油期货价格为例,2008年最高达到每桶147美元,最低的时候仅有36美元。市场价格短期内的暴涨暴跌,反映的显然不是经济价值的变化。而且,由于金融承担为其他商品定价的职能,使得实体商品的价格也经常出现背离经济价值的情况。例如,“次贷”危机中,曾经出现过一栋别墅只卖1美元的怪现象。

  市场价格难以反映经济价值,其实是金融活动的特性所决定的。一方面,金融活动的信息不对称程度远高于一般实体经济活动。金融创新日益复杂,即使聚集着大量专业人员并能看到金融机构内部数据的监管部门都看不懂,更何况普通投资者与客户。另一方面,金融产品价格更容易与真实价值相背离。价值决定价格,劳动是一切价值的本源。因此,一般商品的价格,即使短期内可能受供求关系、心理预期等因素的影响,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其价值本位的。但作为虚拟经济活动,金融产品由于几乎无法衡量劳动价值,价格变化自然也就进退失据。

来源:《红旗文稿》   作者:罗熹   编辑:袁涛
复制本文链接
【收藏: 365Key ViVi】 【打印预览】 【大字 中字 小字】 【论坛讨论】 【关闭窗口

上下篇导读

Loading...

相关新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