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大型连锁超市与农产品专业合作社对接,建立农产品直接采购基地,建设覆盖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物流系统,对于提高农产品质量,搞活农产品流通,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超对接”是我国农产品流通方式的一次创新
“农超对接”是推进统筹城乡市场发展的具体实践,也是我国农产品流通方式的一次创新,其实质是农产品供应链条的优化。在这个新的模式中,超市利用自身在市场信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参与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的全过程,为农业生产提供技术、物流配送、信息咨询、产品销售等一整套服务,从而成为农户与市场的纽带,将农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有效连接起来,发挥流通带动生产的作用,促进农民增收。“农超对接”从形式上突出了农商产销职能的进一步分离,但更强调了内在机制上关联度的统一和资源的整合,是农副产品流通体系的一种创新,有助于构建适合我国基本国情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
有利于建立农民与零售商之间稳定的购销关系,促进农产品销售。据商务部调查,我国有66%的农户认为目前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稳定,希望通过合同收购的农户比例达35%,希望企业收购的农户比重为27%。发展“农超对接”,推动超市和农产品生产者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合同条款规定,在农商利益互惠的基础上,建立更加紧密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能够稳定农产品销售渠道,解决农产品产销信息不衔接问题,使农民有效规避市场风险,专心致力于农产品生产;另一方面,超市获得了数量稳定、质量可靠、卫生安全的农产品货源,促进了农产品销售。2008年,四川橘子炭疽虫病事件发生后,江西吉水橘子大量积压,江西国光公司及时派车到自己基地逐户上门收购,每天收购10吨以上,有效解决了基地橘农的燃眉之急。
有利于对农产品生产进行全程监管,提高其质量和安全水平。“农超对接”与农产品传统流通模式的最大区别在于超市直接参与了农产品生产过程的监控和管理。超市按照食品卫生和质量安全标准提出要求,农民按照超市要求进行生产,超市和专业合作社给予技术指导,并提供统一的种子、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确保了农产品质量。麦德龙在选择基地时,选聘第三方机构对基地的环境、工艺等方面进行评估,制定了家禽、猪肉、活鱼、蔬菜和水果等各种农副产品的生产与加工质量标准体系,监督和指导基地按照标准进行生产,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扩大农村消费。发展“农超对接”有助于增加农民在农产品生产、农业专业合作社、农产品运输仓储等环节的就业。家乐福在全国发展的农产品基地项目带动4000农户,山东家家悦带动了6万多农户。农产品销售好了,农民就业机会多了,农民的收入也就增加了。农民收入增加了,才能为扩大农村消费提供坚实的基础。家乐福湖北公司从农民手中直采的蜜橘收购价,每斤提高了0.3元;山东家家悦发展的玉米直采基地,平均每亩为农民增收750元。
有利于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让利于农民和消费者。由于物流设施长期落后,我国农产品交易时间长、成本高、损耗大、效率低。发展“农超对接”,能够有效减少流通环节,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让利于农民和消费者。同时,还能够促进社会物流,特别是第三方物流,包括冷链物流的发展和综合利用,形成包括包装、分拣、加工、配送在内的庞大物流网络,促进农产品流通效益的提高。家乐福在内蒙古直采的土豆收购价格比市场平均价格高出了15%,零售价格却比市场平均价格低了15%;家家悦实施“农超对接”后,生鲜农产品损耗率降到4%。
有利于树立农产品的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在传统的生产方式下,不同村、不同农户使用的种子、化肥不同,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规格也不同,很难形成品牌,卖不出价钱。在“农超对接”模式中,超市指导农民按照消费需求进行生产,不仅品种丰富,而且质量也有保证,容易形成市场自有品牌。家家悦超市在经过市场调查后,与农科所、植保站等部门合作,培育出城里人爱吃的鲜嫩、短小茼蒿。新品种虽然价格高,但符合城里人口味,市场反响非常好,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产品市场竞争力大大增强。
有利于降低农产品进超市的费用,形成共赢的农产品零供关系。作为农产品供应链中的两个关键主体,零售商和农产品生产者之间建立和谐的零供关系,是帮助农民持续增收的前提。今年5月,国务院要求商务部采取切实措施,解决水产品等鲜活农产品进超市收费过高问题。“农超对接”使双方形成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这不仅减少了农产品进超市的收费,而且改善了零供双方的利益关系,形成了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这是零售业创新营销模式的有益探索,更是零售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有效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