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中国江苏网 > 理论之光 > 正文
专家解析中华民族复兴的三次伟大革命
http://theory.jschina.com.cn  2009-12-17 15:36:00

  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先后发生了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以及改革开放这三次伟大革命。三次革命始终贯穿一个主题,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辛亥革命开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先河,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和发展打开了闸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则引领中国人民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广阔道路,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

  辛亥革命: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政治基础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朝廷丧权卖国,国家积贫积弱,社会战乱不已,人民生灵涂炭。为应对千年未有之变局,避免亡国灭种之惨祸,实现民族伟大之复兴,从魏源、林则徐等为代表的地主阶级革新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的主张,到洪秀全等人发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以及洪仁玕进一步提出《资政新篇》的发展资本主义纲领;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为代表的洋务派打出“自强”、“求富”的旗号开展“洋务运动”,到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派在光绪皇帝支持下发动的“维新运动”,都失败了。

  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道路在哪里?无数仁人志士在争论、在探索。20世纪初,中国资产阶级的革命派与改良派曾围绕中国要不要革命的问题展开过一场大论战。革命派主张,必须革命,推翻满清,建立共和,创立民国。改良派认为,不能革命,只能改良,维护帝统,君主立宪。1904年,孙中山在《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中指出:全国革命的时机,现已成熟。他立志通过革命推翻满清的封建统治。孙中山不仅提出了系统的革命纲领,而且多次发动武装起义,直至领导辛亥革命。2006年,胡锦涛同志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孙中山先生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高举实现民族独立自由和民主革命的旗帜,领导创立中国同盟会,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在孙中山先生组织领导和他的革命精神感召下,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中国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从而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谱写了古老中国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篇章。

  辛亥革命作为20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一次伟大革命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意义。第一,它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辛亥革命虽然未能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但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政治基础,使其后那些企图复辟封建帝制的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第二,它开创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新纪元。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观念开始深入人心。第三,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郑重宣告:“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辛亥革命对于古老的中华民族最终形成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现代意识具有重要意义。第四,它推动了社会进步和人们的思想解放。民国初年,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之,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不能抹杀。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为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在我们党的领导下,通过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我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改换了方向,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新阶段。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中国革命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继承和发展了孙中山的革命政纲,逐步形成了新民主主义的革命理论。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与三民主义的精神是一致的,但比三民主义更为彻底。因为共产党没有一天不在反对帝国主义,这就是彻底的民族主义;工农民主专政制度也不是别的,就是彻底的民权主义;土地革命则是彻底的民生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社会的性质、主要矛盾以及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关系,回答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阶段、前途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制定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开辟了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并指明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社会主义革命的前进方向。

  在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集体领导下,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黑暗统治,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创造了社会稳定的根本政治前提和条件,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使中国这个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作为20世纪中国发生的第二次伟大革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总的来说,它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新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不仅使我国的社会发展产生了历史性的飞跃,摆脱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而且使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为我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积累了重要经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系提供了发展基础。

  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迎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光明前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也是一场解放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它也是一场革命。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3页)这场革命不是要改变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而是要在新中国成立以来革命和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自我完善和发展。我们党领导的改革开放,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之初,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集体领导下,我们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制定了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的纲领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开辟了一条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集体领导下,我们党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开创全面开放新局面,并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顺应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并形成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

  历史的启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振兴中华民族的必然选择

  从辛亥革命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再到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三次革命承先启后、逐步深化,奋力谱写了中国人民百年抗争、不屈不挠、奋发图强的壮丽史诗,共同演奏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富裕振兴、繁荣发展的雄伟乐章。

  这里应当指出,中国近现代三次革命性质是有所区别的。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是属于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这种革命,通俗地说就是改朝换代。而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本质上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改革开放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革开放之所以是新的伟大革命,新就新在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当然,改革开放这场新的伟大革命就其深度、广度而言,它的范围、意义绝不亚于前两次革命。

来源:红旗文稿   作者:王宜秋   编辑:刘洁
复制本文链接
【收藏: 365Key ViVi】 【打印预览】 【大字 中字 小字】 【论坛讨论】 【关闭窗口

上下篇导读

Loading...

相关新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