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前澳门经济萧条,连续四年负增长,失业率高企,治安不靖。回归后,澳门的经济快速增长,本地生产总值(GDP)由1999年的472亿澳门元(下同)增至2008年的1719亿元,经济规模增长了3倍;人均GDP由1999年的11万元升至2008年的31万多元,仅次于日本,为亚洲第二。失业率由回归之初的7.1%降至今年第二季度的3.8%。澳门已由回归前罕为人知的小城变为国际投资热土和“世界最安全的城市”之一。
澳门地域狭小,经济结构单一,对外依存度强(生产,生活资料主要依靠进口,七成以上财政收入来自旅游博彩业),经济社会发展受外部因素影响明显。澳门的发展离不开对外交往,积极有效的对外交往是澳门支柱产业乃至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回归祖国十年来,对外交往已经成为澳门发展的一大亮点。
外交部港澳台司是处理涉及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外交事务的职能部门。日前,本刊采访了港澳台司司长邓中华,他表示,十年间,特区主要官员的足迹遍布欧、亚、非、拉美等大洲;特区单独或作为中国代表团成员参加国际会议和活动。澳门的国际知名度迅速提升,服务平台地位获得海内外各方认同。他同时坦言,澳门涉外事务的工作量相对于香港来说要小一些,但在复杂程度和难度上,二者各有特点。
澳门10分钟“申遗”成功
《环球》杂志:你怎么看澳门回归十年来在国际知名度方面的提升?
邓中华:回归以来,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协助下,澳门特区对外交往日趋活跃,国际知名度日见提高。澳门历史城区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特区成功举办中国与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世界华商大会,葡语国家最高法院院长会议、东亚运动会、葡语系运动会以及亚洲室内运动会等多个大型国际会议和活动。
经中央政府授权,澳门特区政府先后与9个国家签署了民航协定,使澳门与外国签署的民航协定数达到39个;与16个国家签署了互免签证协定;与欧共体、瑞士、冰岛分别签署了关于接受没有居留许可的人的协定;与葡萄牙,东帝汶分别签署了法律及司法协(互)助协定;与葡萄牙和荷兰签署了相互鼓励和保护投资协定。
截至2009年6月,共有78个国家和地区给予特区护照持有人免签或落地签证待遇;275项国际公约适用于澳门;澳门参加的政府间国际组织23个、非政府间组织65个。
《环球》杂志:澳门历史城区“申遗”成功这件事对促进澳门的旅游业甚至整个经济帮助很大,当时国际知名度不高的澳门如何能最终胜出?
邓中华:申遗工作是从2002年启动的。当时国内有不少具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资格的地区及项目,由于客观上申遗成功能为发展当地经济带来很大利益,所以各地对这项工作都非常的积极。在这种情况下,内部的协调就非常的重要。最后中央从大局出发,通盘考虑各种因素,在2004年初决定将澳门历史城区作为2005年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唯一项目,并指导特区政府预做准备,不断完善申报工作。这是为了进一步提升澳门的国际影响力,带动澳门旅游业以至整个经济的发展而做出的决定,而只报送这一个项目,也是为了确保澳门历史城区申遗成功。
我记得申遗当日,澳门项目的讨论只用了不到10分钟,最终在没有任何争议的情况下获得通过。这在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史上是十分少见的,不仅说明澳门历史城区本身具备突出的文化价值,更是与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以及特区政府和广大澳门市民的努力分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