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中国江苏网 > 理论之光 > 正文
论学术职衔回归学术原点
http://theory.jschina.com.cn  2010-01-22 15:26:00

  回归学术特性:学术职衔的本质涵义在于“学术”特性。学术职衔的功能和作用是立足为学术发展服务的,是促进学术发展的。学术职衔的把握和运作要紧紧围绕国家学术事业的建设实际,应遵从学术创新和学术研究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规律。学术职衔的目的只有一个:全面选拔和培育学术人才,促进学术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回归学术精神:整体上看学术职衔是一个多元素的复杂系统,应切入和容纳“宽容”、“团队”、“尽责”、“碰撞”四大学术元素和学术精神。回归学术发展轨道:学术职衔运作中的“去国家化”和“非学术化倾向”对学术发展有害无益。回归学术经济价值:学术职衔与工资脱钩的非合理性在于无视和抹杀了一个基本国民应得的经济权利。回归“最高学术荣誉”本义:院士这一级作为最高学术职衔应预改革,院士应实职化、年轻化、流水化,建议增加“学术大师”这一荣誉性的终身的国家级最高学术职衔。

  中国的学术发展虽然经过学术同仁的艰辛努力、全力维护,但仍步履艰难、问题多多、挑战严峻。影响学术发展的因素的确很多,单论反映在学术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学术职衔方面的问题就不少,其中学术职衔如何回归学术原点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回归学术特性

  学术职衔顾名思义是为“学术”目的而设置的职衔。我们说学术职衔的立足点在“学术”特性上,即学术职衔与学术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学术职衔的功能作用是立足为学术服务的、是促进学术发展的。从起源和过程看,学术职衔是与作为学术机构的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伴生伴长的。我国先秦有上痒西序右学,汉朝由太常博士演化为太学,还有齐国“稷下学宫”时期的大夫、博士、祭酒,可以说是学术职衔的雏形。中国古代民间出现的私学书院是与当时西方相媲美的东方高等教育的学术机构。由于11世纪在意大利诞生的博洛尼亚大学是西方第一所大学,所以学术职衔的完备设置通常认为起源于欧洲中世纪大学学术机构。由此看来,学术职衔的设置和运作是为了学术研究和学术发展的,是为了组织和管理与学术研究和学术发展有关的人员的。也可以说学术职衔的本质涵义是对从事有关学术工作人员的学术专项能力的层次鉴定、阶段培养和分级管理的标志。学术职衔既然是对特定学术人群设置的标明学术水平或专业能力的级别鉴定,那么学术职衔涉及的对象就应是特定的学术人群。从工作性质上讲是指从事专职学术研究工作的人员和从事直接服务于学术研究工作的有关人员;从工作对象上讲是指从事自然科学学术研究的人员和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人员。如研究员、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实习研究员是专门研究机构学术人员的职衔名称;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是高等院校教师的职衔名称。军队有军衔、警察有警衔、海关有关衔,搞学术的也要有学衔,这是很普通的规范管理常识与模式。

  中国是一个学术文明的古国。中国有着深厚缜密的学术传统和学术成就是与历朝历代的学术贤仁的殚精竭力分不开的。特别是近代以来,中西文化开始交流与融合,中国的学术研究领域和空间也随之打开了封闭的大门;一些现代学堂大学也迅速兴起,虽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动荡和战乱,但到建国前,中国就已经涌现出了一大批著名教授、学术研究者和学术大师。建国后到“文革”前,我国对学术工作人员的学衔或续或断、或断或续地晋升评定过,此间虽晋升的方式、名称有所不同,但实质上与当初的本质涵义无多大变化。1955年,我国起草过关于高校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学衔的两个条例,明确“学衔”是国家根据高校教师和科研工作者在岗位上所达到的学术水平、工作能力和工作成就授予的学术职务称号,承认续接1949年之前教师所获得的职衔,并晋升了部分讲师、副教授。1959年国家又下发文件规定大学设立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四级学术职衔。并特别强调教授、副教授等是“教师在学术成就上的荣誉称号和本人终身不可剥夺的权利”。这些做法基本遵循了学术职衔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为学术发展作了基础准备。文革期间,随着所谓“无产阶级专政”的加强,连军衔制也遭到破坏和废除,学术职衔也就在劫难逃了。文革后,国家政治经济到了转型期,经几年的探索准备,1984年以后, 我国进行所谓职称改革,决定实行教师职务聘任制,虽其实际内容还是学术职衔,也比较重视学术研究标准问题,但很多标准条件措施等未按学术职衔的学术特性运作,未与学术发展紧密结合,在学术界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偏差和混乱。

  我们强调学术职衔的把握和运作要紧紧围绕国家学术事业的建设实际,目的是为了遵从学术创新和学术研究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规律。因为学术职衔的作用和目的只有一个:全面选拔和培育学术人才,促进学术文明的进步和发展。评价学术职衔队伍整体水平的标准是学术是否进步和发展。这和军队能否打胜仗说明军事技术是否过硬是一个道理。现在大学发展迅速,教授级的学术职衔数量大增,但能成为引航灯的大师却千呼万唤不见踪影;我们的大学虽数量不少,但学术原创力不足,缺乏国际级学术大师和重大原创成果;很遗憾,从今年的世界学术排名看,前200名并未有我国的大学。[1]我国的两院院士已增至1400多人,可科技学术竞争力却迟迟不升反降。作为学术机构的中国大学的学术水准与世界的距离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拉大。因此强化学术职衔评定为国家的学术发展服务的职能的形势越来越严峻。因为未来的世界竞争实质是综合国力的竞争, 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就是学术科技人才的竞争。因此,我们必须以国家的学术发展为中心,而要想迎头赶上世界学术发展的步伐,学术人才就成为中心的中心。学术职衔就成为选拔管理学术人才的一个值得十分关注的问题。毫无疑问,学术职衔昭示着学术队伍的综合实力,学术职衔的运作关系到学术发展的阵势与力度。所以我们应该慎重、善待学术职衔。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作者:郑东   编辑:袁涛
复制本文链接
【收藏: 365Key ViVi】 【打印预览】 【大字 中字 小字】 【论坛讨论】 【关闭窗口

上下篇导读

Loading...

相关新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