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务消费是指处于特定职级上的公职人员,在履行职责、完成工作任务过程中所必须发生的由公费支出的各种费用。适当的职务消费是必需的,没有它,公务活动的操作平台就失去了经济支撑。然而,在履行公务中,不需要那么多或那么奢侈的消费,或者不是履行公务需要,而是利用职务之便或假借履行公务名义用于满足个人需求的假公济私的个人消费,我们称之为职务消费的“异化”。这种“异化”现象,必将增加人民的负担,带来财政扩张的“挤出效应”,人民群众无法接受,群众对职务消费的意见和不满近年来已经变得越来越强烈,成为当前党风廉政建设中引起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
当前公务员职务消费“异化”的主要表现
公车消费问题突出。现行的机关公务用车,实行定编管理、实物供给、单位所有、多途径补贴运转费用、封闭式的自我服务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弊端日益突显。
一是相互攀比,超标超编购车换车。公车已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各单位极尽所能,有条件的要购车,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买车,甚至违反规定购配小汽车,领导履新则必换车。
二是使用成本居高不下。政府不仅要为数量巨大的公车支付购买费用、司机工资奖金,还有难以控制的维修保养费、保险费等各种支出。由于公车在采购、维护和运行等方面都存在着比私车高得多的成本,所以同样数量车辆,政府实际支出大大高于名义支出,隐性浪费严重。
三是管理难度大,违规问题多。公车私用现象普遍,违规驾车、酒后驾车甚至交通事故问题时有发生,而庞大的驾驶员队伍则加剧了行政机构的膨胀。
公务招待严重过度。公务招待是在“公”字名义下搭建的彼此提供大到工作交往小到私事开绿灯的平台。上级来人检查、指导、调研,本属正常工作往来,但上级部门掌握着很多资源和权力,为了争取相应的资源和利益,或者为了取得好的考核监督成绩包括个人升迁,下级自然投其所好,尽可能提高招待规格。迎来送往,前呼后拥,吃尽地方特色,返程满载而归。官场上陪吃、陪玩、陪会等“三陪”愈演愈烈,已经成了基层干部的沉重负担。不仅上级来人要招待、外地来宾要接待,同学同事战友之间相互用公款吃请也非个别现象。
公款旅游潜规盛行。近些年,明目张胆用公费出国(境)旅游及国内游山玩水已不多见,但借学习、培训、会议、招商等名义,而无实际内容、无明确任务的出国(境)考察和国内观光则比比皆是。出国(境)学习考察培训或者在地方召开的各类全国性会议等,必有公费旅游项目。有人指出,“出国考察”背后还掩盖着一场分赃盛宴,组织者、旅游公司、被组织者三方形成“共谋”,围绕“出国游”这一产业链各取所需,其结果必然是公共财富大量失血,行政费用浪费巨大。
费用转嫁现象普遍。公务员职务消费本应由政府财政专项经费支出,但在实际操作中,当一些消费明显地违背财经制度,不方便或不能通过本单位财务手段正常支出时,往往会把这些消费费用向利益相关的下级部门和单位转移,或通过制度操作中的漏洞和企业不规范的运转向私营单位或特定个人转移。如,在公务活动中的差旅费、会议费转嫁现象较为严重;在公务活动中接受接待单位提供的纪念品;参加接待单位安排的免费旅游观光等活动比较普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