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是祖国的栋梁,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然而大学生就业难已愈来愈显现,若解决不好将产生许多社会问题。因此,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全力抓好大学生就业工作。
一、高度重视就业。常言道“十年寒窗苦去甘来”;培养一个大学生不仅国家和学生家长要支出大量的资金,而且教师和学生要付出大量的心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大学生的含“金量”是很高的。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科教兴国的具体体现,是营造尊重人才和知识浓厚氛围的有效举措。由此,全社会都要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并切实抓紧抓好。
二、深化教育改革。从国家宏观层面讲,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 整个大学设立的专业培养理论型人才比例偏大,实用型人才的比例偏低;教育主管部门讲,招生的计划性与就业的市场化的矛盾,我国高等学校的招生一直是由教育部制定计划,各大学都是根据计划确定学校和专业的招生人数,而大学生就业早就市场化了,致使招生时的一些热门专业,毕业时却成为就业的冷门;从学校方面讲,是专业课程设置和培养方式与市场需求的矛盾,不少大学的专业课程设置往往是固定化的,培养方式往往是一贯制的,并且受到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的约束,具有严重的滞后性,闭门造车培养出的学生往往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这也加重了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由此可见,应以市场为导向,深入教育改革,合理设置专业,实现大学教育与社会接轨。
三、推进素质教育。一是培养有政治思想觉悟的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前提,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目标是教育大学生如何做人,树立崇高理想,培养高尚情操。二是培养有丰富知识的人。广博的知识视野是对人才适应社会岗位、应变环境的文化基础,大学生在校期间应打下宽厚、扎实、系统、严谨的知识基础及专业技能功底;专业知识是大学生知识结构的特色所在,掌握一技之长等于获取竞争特殊专业岗位的入场券,因此要督促学生学好专业知识,要使学生有一技之长。三是培养有就业能力的人。知识的积累并不等同于能力积累,将知识升为能力须作出巨大的努力,在完成学习任务前提下,应培养学生的社会需要的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动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等实际工作能力。
四、加强指导服务。市场供求是双向的,因此做好大学生就业指导服务,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技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科学的分析市场、客观的认识自己,有效的消除供需矛盾;通过就业指导和服务,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就业技能,善于利用市场信息,善于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通过市场落实就业单位。
五、转变择业观念。大学教育已由过去“精英化”转向大众化的新阶段,大学生的就业岗位也就逐渐普通化了;而大学生就业观念如果仍停留在“精英化”阶段,就业心态就会变得狭隘,择业的自主性和多样化也会大受限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光耀门楣”的传统观念,更让大学生觉得没在大城市找到好工作就无颜见江东父老。这样,许多大学生入校时跟风选热门专业,就业时“扎堆”去大城市,择业时直奔公务员和白领,形成了“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局面,有相关一部分毕业生属于“有业不就”。所以,大学生要校正“时代骄子”和好高骛远的心态,根据自身知识水平和专业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和岗位。
六、拓展就业空间。要重视和加强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和信息体系建设,促进就业市场的信息化。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中还存在着一些秩序混乱、缺乏监督的情况,不利于就业市场充分发挥资源配置作用,各级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调控和管理力度,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和规定,确保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秩序统一规范。同时,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国务院出台的促进大学生就业措施,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
七、鼓励自主创业。鼓励高校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和实践活动。对大学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符合条件的,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落实鼓励残疾人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以及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等现行税收优惠政策和创业经营场所安排等扶持政策。在当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失业的自主创业大学毕业生,自筹资金不足的,可申请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就业的,可按规定适当扩大贷款规模;从事当地政府规定微利项目的,可按规定享受贴息扶持。有创业意愿的大学毕业生参加创业培训的,按规定给予职业培训补贴。全力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小额贷款、开业指导、跟踪辅导的“一条龙”等。各地要建设完善一批投资小、见效快的大学生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并给予相关政策扶持。(作者为四川省南江县人民政府副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