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近年来,非公经济占总量98%的昆山市,理直气壮地在非公企业中大力加强党建工作,一手抓组织覆盖,一手抓作用发挥,实现了“广大工人在哪里,党组织就建到哪里”,“非公经济组织发展到哪里,党的工作就延伸到哪里”,非公企业党组织成为了职工的政治核心,投资者的政治向导,政府、企业、职工之间的桥梁纽带,维护和发展企业职工利益的重要保障,促进了企业健康发展,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尤其在应对金融危机中,非公企业党组织始终与企业同舟共济,共度难关,发挥了保增长、促发展的积极作用,为“昆山之路”越走越宽提供了坚实有力的组织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昆山率先改革、率先开放、率先发展,以自费开发为起点,走出了一条以改革开放为时代特征、以“三创”精神为强大动力、以全面小康为显著标志、以人民幸福为不懈追求的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昆山之路”,2005年底率先达到江苏全面小康社会水平,2008年被列为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2009年,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750 亿元,比上年增长16%;全口径财政收入328.4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33.1亿元,分别增长20.5% 、15.1%;工业总产值5803.2亿元,增长14.5%;完成进出口总额618.6亿美元,增长0.8%;其中出口额407.6亿美元,增长5.4%。作为开放型经济的密集地区之一,全球56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在昆山兴办了5800多个项目,累计注册外资26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65亿美元,民营经济注册资本超过600亿元。全市开工开业外商投资企业达3236家,开工开业工业民营企业8905户,非公企业员工达到70万。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昆山的“第一性经济”,已成为昆山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
多年来,昆山市委始终坚持“像抓外向型经济一样抓好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思路,把“亲商、安商、富商”的理念有机地融入非公企业党建之中,主动创新作为,有效实现党的工作全覆盖,有效实现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有力促进昆山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使党的基层组织成为昆山推动改革开放、实现科学发展的坚实基础。
一、主要做法:
(一)夯实基础抓组建,实现非公企业党组织全覆盖
从上世纪80年代非公有制经济在昆山出现开始,我市就意识到,在非公企业中建立党组织,把非公企业的广大职工凝聚在党的周围,支持和引导非公企业健康发展,不仅事关昆山发展大局,而且事关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按照便于党员参加活动、党组织发挥作用的要求,切实加大非公企业党组织组建力度。
1、创新理念,“四个同步”抓源头。在非公经济发展之初,就明确了“四个同步”的原则,即:审批非公项目与党组织设置同步提出、筹建行政领导班子与选派党组织书记同步考虑、招收企业员工与调配党员骨干同步进行、企业生产经营与党建工作同步开展,从源头上保证了非公企业党组织的覆盖面。落实党员领导干部党建工作挂钩联系制度,并结合“解决问题月”、“诚信服务月”和“外企沙龙”、“民企沙龙”等活动,由市领导带头,组织机关干部深入企业开展工作。近年来,全市有5000多人次机关干部走访了近42000家(次)非公企业,结合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采取“一厂一策”的办法,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并及时消除企业业主对非公经济领域建党工作的疑虑。同时,全市选派了党建工作指导员1556名,进驻区域性党组织和重点非公企业开展工作,在发展党员、服务党员、教育管理党员、指导企业党组织组建等方面发挥“红色酵母”的积极作用。台资企业正新橡胶(中国)有限公司负责人说,党建工作指导员就像企业里的“党代表”,他们“政治上红色,工作中出色”,结合企业生产经营,带领企业党建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企业党建工作赢得了企业业主和广大员工的认可。
2、因企制宜,“四种模式”促组建。根据非公企业的各自特点和实际需要,灵活设置党的组织:对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非公企业,采取“规范式”模式,及时组建独立党组织,开展组织活动;对只有2名党员的企业,采取“过渡式”模式,充实党建工作指导员,组建过渡性党支部;对仅有1名党员的非公企业,采取“挂靠式”模式,通过党建指导员联系协调,把党员挂靠在邻近的党组织;对于暂时没有党员的非公企业,采取“起步式”模式,由党建工作指导员深入企业职工中,将入党积极分子纳入邻近企业党组织发展。目前,全市非公企业中共有党委4个、总支123个、独立支部1517个、联合支部248个。昆山开发区采取“区域党建”的方法,因地制宜划分青阳、长江、兵希、蓬朗四个区域,配备专职人员,建立区域性非公企业党组织,延伸非公企业党建工作手臂,有效地加强中间层次的管理,区域党组织牵头抓总,企业党组织各具特色,使党的组织管理更加有序,指导更加直接,服务更加到位。周市镇采用“四建”方法,即:明确职能合力建、引导企业主动建、缺乏条件联合建、针对实际挂靠建,157家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全部单独建立了党组织。
3、善借外力,“四股力量”齐推动。充分挖掘各方资源,依托工会、机关部门、工商、社团等四股力量,推动非公企业党组织组建。昆山开发区首创“党群工作一体化”模式,以党工共建为契机,整合党工组织资源、干部资源和活动资源,互动互促,共融共建,党工干部“一肩挑”占比达72%。机关部门发挥党建优势和服务优势,开展与非公企业党组织“统筹共建”,对基本具备建支条件的企业提前介入、帮助组建。全市140个市镇机关单位与590家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组织开展了结对共建活动。工商部门发挥与企业联系密切的优势,实施非公企业“登记申报、年检年报”制度,动态掌握非公企业党组织和党员情况,直接推动组建了286个非公企业党组织。商会、个私协会等社团发挥沟通协调作用,推动非公企业党组织的组建。巴城镇党委充分发挥商会联系企业紧密的优势,依托商会组建党组织,由会长担任书记、秘书长担任副书记,兼专职党务工作者以此为平台,“孵化”出了近50家党组织,覆盖了320多家非公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