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中国江苏网 > 理论之光 > 正文
董德刚:试论当代中国的基本走向
http://theory.jschina.com.cn  2010-02-08 15:45:00

  【提要】研究中国走向的基本坐标,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轨迹。新中国60年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目前同世界先进文明尚有很大差距,总体上是从农业社会走向现代社会。其主要内容,在经济上,是从农业化向工业化和信息化转化;在政治上,是从君权、少数人特权向民权(民主法治人权)转化;在文化上,是从封闭、愚昧、单一向开放、理性、多样转化;在人的发展方面,是从人身依赖的“臣民”、“奴性”、单面人向独立自由的公民、个性、健全人转化。推进中国发展的深层机制是激发个体活力,并与改善社会调控相结合。而解放思想、言论自由则是推动中国发展的一大“法宝”和“启动阀”。

  【关键词】中国 成就 差距 走向

  本文所论是一个宏大的课题,试图概略梳理并初步回答当代中国从哪里来,向何处去,当前应当怎么做等问题,以此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

  一、研究中国走向的基本坐标

  研究当代中国的基本走向,要有宽广的世界历史眼光,有一个基本坐标或参照系,这只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轨迹。

  借鉴和吸收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可对迄今为止的人类发展史作出“四大领域、四个阶段”的简要概括:经济领域:渔猎化→农业化→工业化→信息化;政治领域:神权→君权→少数人(官僚和富豪)特权→民权(民主法治人权);文化领域:神学→玄学(主观玄虚之学)→经典科学(近代科学)→现代科学;人的发展状况:原始蒙昧人→关系人(依赖于人的人)→自立的单面人(依赖于物的人)→健全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在以上概括中,横坐标是经济、政治、文化、人的发展“四维”,纵坐标是各个领域历史发展的基本轨迹。这四大领域的四个阶段之间大体上是上下对应的关系,其中,经济的发展是决定性的基础。

  还需说明的是,以上概括虽然没有单列马克思主义的“五种社会形态理论”和“三种社会形态理论”(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但已包含了其基本思想。譬如,渔猎化—神权—神学—蒙昧人对应于原始社会,农业化—君权—玄学—关系人涵盖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而工业化—少数人特权—经典科学—自立的单面人大致相当于马克思所批判的资本主义社会,而信息化—民权—现代科学—健全人(也可称为“自由人”)则代表着共产主义即自由人联合体的发展方向及理想,它在现代社会已经初露端倪。质言之,以上概括虽未使用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等常用概念,但却力求揭示它们的实质内容。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过:“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 这是就经济发展而言。同样,在政治、文化、人的发展的历史坐标上也是如此,后一阶段昭示着前一阶段的发展趋向。

  进一步说,人类社会发展的深层机制大体可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方面,从社会客体角度看,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其中,生产力是根本基础,起着决定性作用。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因为没有生产力的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 而且“人们不能自由选择自己的生产力——这是他们的全部历史的基础,因为任何生产力都是一种既得的力量,是以往活动的产物。……后来的每一代人都得到前一代人已经取得的生产力并当作原料来为自己新的生产服务,由于这一简单的事实,就形成人们的历史中的联系,就形成人类的历史,这个历史随着人们的生产力以及人们的社会关系的越益发展而越益成为人类的历史。”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它们之间还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

  另一方面,从社会主体角度看,社会发展的深层机制是个体活力与社会调控的适当结合。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在于人的个体活力。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社会结构和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 马克思还说过:“人们的社会历史始终只是他们的个体发展的历史,而不管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 资本主义兴起以来,人类社会发展之所以非同寻常地不断加速,其根源就在于人的解放,特别是个体的解放。当然,个体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而且个体活力也可能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这又不可缺少一定的社会调控。市场经济数百年来的发展历程,印证了个体活力(这是基础)和社会调控二者缺一不可。从人类史角度看,这种社会调控经由动物式的强者为王、专制人治逐渐向人人平等、民主法治的现代文明演进。而个人的解放与社会组织的改进,是一体两面,互为因果。一般地说,有政府总比无政府好。但也应当看到,过于强势的政府比无政府也好不了多少,因为它势必束缚个体的活力。

  社会客体代表着社会主体的生存条件,决定着社会主体的基本素质,标志着社会主体的发展水平;而社会主体是连接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本要素,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担当者,是改造社会客体的能动力量。它们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作者:董德刚   编辑:袁涛
复制本文链接
【收藏: 365Key ViVi】 【打印预览】 【大字 中字 小字】 【论坛讨论】 【关闭窗口

上下篇导读

Loading...

相关新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