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发展论坛
抢占后危机时代发展主动权,实现更好更大发展,常州必须进一步优化“自然生态”,不断提升发展环境;优化“产业生态”,着力营造竞争优势;优化“创新生态”,充分释放创新能量,使常州成为对各类要素更具吸引力、发展活力更强劲的创新型城市。
当前,常州正处于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能不能创新思路、加速转型,走在新一轮发展前列,是常州面临的重大考验。在城市综合竞争力中,自然生态是基础,产业生态是关键,创新生态是支撑。我们要以前瞻的思路和全新的理念优化提升“三大生态”,更加注重体现自身特色,更加注重增创竞争优势,推动常州经济尽快步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良性轨道。
一、进一步优化“自然生态”,打造转型升级硬环境
突出“民本、现代、生态、文化”的城市发展理念,把优化自然生态作为招商引资、招才引智、创新创业的基础性工程来抓,做美环境,做优功能,提升品位。
“绿”字展特色。城乡绿化建设理念由重景观效应向景观效应与生态效益并重转变,由注重自然环境保护向保护与生态修复并重转变。在近三年投入40多亿元、新增绿地10000多公顷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绿色通道、绿色企业、绿色村庄、绿色社区建设,加快建成一批森林公园、绿化走廊、环城绿带和风景林地,大幅提高绿化覆盖率,增强城市“绿肺”功能,让“森林走进城市,城市拥抱森林”,不断提升人居环境质量。
“特”字显品位。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延续历史文脉,保护建设好春秋淹城、古运河、青果巷等一批历史文化遗存;精心设计、精雕细琢每一个街区、广场、雕塑,打造一批经典建筑,让现代文明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三城联动、南北一体,全力推进“三铁六站”、空港、长江码头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畅通工程”,加快城市高架二期、中吴大道等一批骨干路网建设,以一流的规划水平、一流的建设品位,不断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
“人”字促和谐。将人文精神与城市建设理念相融合,大力弘扬“三创”精神和新时期市民精神,全面展示常州至善、至美、至上的文明形象,全力营造和谐、和睦、和畅的社会氛围,全力打造创新之城、法治之城、诚信之城和宜居之城,使常州成为海内外投资者向往、创业者留恋、居住者舒心的城市。
二、进一步优化“产业生态”,增创区域竞争新优势
良好的产业生态是培育城市产业竞争力的沃土。我们瞄准发展创新型经济新目标,全面实施以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五大产业为主导的“振兴计划”,推出龙腾计划、瞪羚计划、梧桐树计划、金凤凰计划、产业航母计划等“五大计划”,加快构建具有常州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提升政策引导力。充分发挥财政引导作用,三年内安排18亿元专项资金,支持五大产业快速成长,把优惠扶持政策聚焦到敢于做强做大的企业上,聚焦到先进设备引进上,聚焦到一流的创新平台建设上,让敢发展、会发展、能发展、快发展的企业得到最大支持。大力引导企业通过资产重组、资本运作等方式做强做大做优,加快形成产业联盟和技术联盟,突破产业发展瓶颈。通过三年努力,确保五大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65%以上,先进装备制造业突破3000亿元,新能源产业突破700亿元,把轨道交通和输变电产业打造成国内行业的第一品牌,让“中国装备制造名城”成为靓丽的城市名片。
提升园区承载力。加大资源整合力度,促进产业集聚、企业集群和土地集约利用,大幅提高投入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能源利用率。加快引进龙头型、基地型重大项目,按照“大项目-大企业-大产业”思路,重点瞄准世界500强和央企,主攻超亿美元特别是超5亿美元重大项目。大力发展物流、商务、信息、创投风投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推广“津通模式”,做到“凡是企业生产运营所需,园区都能提供”,打造一个以先进制造业为服务对象,集聚生产性服务业的专业平台,以全方位、国际化的服务功能不断降低企业运营成本,使园区成为招商引智的高地、产业集聚的高地和转型升级的主阵地。
提升队伍战斗力。按照“职业化、现代化、国际化”的标准,大力实施企业家素质能力提升工程,为转型升级提供人才资源保障。分期分批组织赴清华、北大等高校或境外培训,进一步提升企业家自主创新、塑造品牌、资本运作、做强做大的能力。大力表彰一批敢创新、快发展、贡献大的优秀企业家,在全社会倡导尊重企业家、支持企业家和关爱企业家,使一批具有世界眼光、熟悉市场经济、勇于创新创业的企业领导人才快速成长,成为转型发展的中流砥柱。
三、进一步优化“创新生态”,充分激发创新源动力
把常州近年来逐步形成的科教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和竞争优势,推动新兴产业发展与自主创新更加紧密结合,推动产学研合作与科技成果产业化更加紧密结合,推动创新载体和服务平台建设更加紧密结合,进一步形成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发展环境,使科技创新成为转型升级的源动力。
创新体系更加完善。紧紧围绕“一城两区”空间布局和“一核七园”产业布局,举全市之力支持国家科技创新园区建设,力争5年内成为全市创新型企业的最大集聚区;深化产学研合作,不断完善政府及部门与重点院校战略合作机制,企业与高校院所长效合作机制,常州与国外科研机构交流合作机制,吸引更多的海内外大院大所大学来常设立研发机构,让更多的科技成果与常州5万多家企业对接;依托五大产业加快科技孵化器建设,力争三年内省级以上孵化器超过20家、面积突破3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超过4000家。
创新服务更加优质。不断完善创新服务体系,提升公共技术平台、信息服务平台、成果交易平台和金融支持平台等服务功能,不断加快科技成果在常州产业化的步伐。科教城作为常州最大的创新平台,在建好高职校区、研发园区的同时,大胆引入社区建设理念,拓展和延伸公共服务功能,让一流的创新人才在这里工作安心、创业顺心、生活舒心,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教城科技、知识和人才的“溢出效应”。引导各级干部牢固确立“GDP重要、创新更重要”的理念,不断提高领导创新、推进创新、服务创新的能力和水平;倡导全市公务员深入践行“服务企业天经地义、支持企业关爱有加”的理念,持续提高服务效能,动真情、出真招、求实效,在创新中超前服务,在创新中化解困难,在创新中赢得口碑。
创新氛围更加浓厚。良好的创新生态是实现转型升级不可或缺的软环境,是迸发创新活力的催化剂。要把追求创新、追求卓越作为鲜明导向,形成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营造优质高效的政务环境、公正严明的法治环境、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和崇尚创新的人文环境,让创新的思维、创新的活动充分活跃起来,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聚八方创新英才、集四海创新资源,为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加快推进转型升级、早日建成创新型城市的战略目标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作者系中共常州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