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发展论坛
江苏人均耕地少,必须走发展高效农业之路。江苏发展高效农业要因地制宜、培育各具特色的优化模式;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相关要素市场化程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江苏高效农业的发展伴随着江苏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而不断深化,“九五”至“十五”时期开始起步,“十一五”时期得到快速发展。2008年全省高效农业面积达211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29.8%,畜禽规模养殖比重每年提高5个以上百分点。
1.江苏发展高效农业的优势。江苏发展高效农业具有坚实的经济基础、雄厚的科技力量、便利的交通条件,农业产业化进展明显。进入“十一五”以来,随着农业招商引资力度不断加大,工商企业、合作组织、返乡农民三股主导力量参与积极性空前高涨,公司化、园区化、合作化成为江苏省当前农业经营方式变革的三大新趋势,高效农业规模化渐成“燎原之势”。
2.江苏发展高效农业的劣势。一是人均耕地资源少。江苏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的特点是“一多三少”,即耕地总量多,人均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少,可开发后备资源少。二是劳动力机会成本高。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农村劳动力机会成本提高,预期收入也大幅度提高。三是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较低。一方面,广大农村的教育水平仍然不高;另一方面,由于青壮劳动力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留在农业上的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普遍下降。
3.江苏发展高效农业存在的问题。一是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还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要求。高效农业规模不大;农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农产品出口总量偏小。二是农业科技服务创新还不适应转变发展方式要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现代职业农民培育还需加强。三是农业生态环境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农村生活污染压力较大;农业面源污染不容忽视;农业副产品和废弃物利用不够充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尚不稳定。四是农业基础设施还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五是农业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理顺。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对江苏高效农业发展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1.因地制宜、培育各具特色的优化模式。根据当地自然和社会经济优势,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区位特点,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实施不同的农业发展模式,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和县域特色主导产业,推进优势主导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形成高效农业产业带、产业链和产业群。苏南地区要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与创汇农业,苏中地区要建成高效农副产品供应基地,苏北地区土壤和水系相对洁净,要建成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区,发展绿色生态农业。
在有条件的地区连片发展、规模经营。通过政策扶持,示范带动,以各类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和规模基地为载体,打造一批规模千亩以上或效益万元以上的农业规模经营典型,着力提高种养殖综合生产能力以及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2.依靠科技进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积极探索设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与技术推广机制建设,加快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包括: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设施农业共性关键技术装备研发,加大技术的组装集成配套,完善设施农业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生产技术的标准体系;组织产学研联合,开展多领域、深层次的协作攻关; 强化科技推广,加快科技成果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技术培训。
3.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坚持把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发展高效农业的主体加以培育和推进,使合作经济组织成为现代高效农业建设的主力军。鼓励和引导产业化龙头企业投资者、种养大户、乡村干部、科技人员和返乡创业农民发挥自身优势,带头创办领办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完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经营机制,把现代科学管理引入农业的生产经营。全面扶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在项目上,优先扶持农民合作组织建设高效农业生产基地、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自办农产品加工流通、创建农产品品牌,开展农产品营销推介、开拓市场;在政策上,认真落实对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用地、用电和农产品“绿色通道”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在技术上,积极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跟踪服务。
4.提高相关要素市场化程度。
第一,提高土地使用权交易市场化的程度。提高农民土地使用权继承、转包、转让、入股、抵押、拍卖等权利交易市场化的程度,可以起到节约交易成本、增强土地重组的灵活性和资源配置有效性的作用。土地承包经营权、使用权的有偿转让有利于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的发展,较好地协调土地所有权主体和使用权主体之间在责权利方面的矛盾。
第二,提高高效农业发展融资的市场化程度。目前江苏发展高效农业的资金市场中,缺乏由政策银行、保险公司、投资公司等组成的完善的农业融资投资体系,农村信用社的融资主渠道和农业担保公司作用有限,应注重建立完善的农业投资体系,借鉴国有银行和世界银行的项目贷款管理经验,探索发放项目贷款,支持农村专业户发展短平快、科技含量高、发展潜力大的农业项目;向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推荐优质项目,组织委托放款、社团、银团贷款,支持一批规模效益型的龙头企业、特色农业和支柱产业发展。
第三,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化程度。要密切跟踪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变化,适时加强政府调控,灵活运用多种手段,努力避免农产品价格下行,防止谷贱伤农,保障农业经营收入稳定增长。还要把握好主要农产品进出口时机和节奏,支持优势农产品出口,防止部分品种过度进口冲击国内市场。并加大商品市场的建设力度,完善批发和零售市场网络的设施和流通体系,开拓农产品集散渠道,保证高效农业的稳定发展。
5.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第一,制定并实施有利于江苏高效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财政、税收、投资政策。整合各类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向高效设施农业倾斜,对农户、专业合作组织牵头经营的高效设施农业项目给予一定比例的财政补贴,引导社会各类资本向高效设施农业集中。
第二,增加高效农业投入,调整资金投放结构。江苏发展高效农业,需要进一步增加投入,农业基本建设投资、财政支农资金、农业信贷资金等,要随着财力的增强而逐步增加。要适当调整资金投放结构,增加对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投入比重,把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组织作为支持对象,把农产品加工、贮藏、保鲜、批发市场、交通运输和良种繁育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作为投资重点。
第三,按照目标清晰、简便高效,完善农业补贴办法。增加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提高补贴标准。加大农资综合补贴力度,完善补贴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农业生产成本收益监测,根据农资价格上涨幅度和农作物实际播种面积,及时增加补贴。并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保持农产品价格水平合理。
(作者为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省社科联“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对策研究”课题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