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是社会工业化,城市化这个历史进程的必然要求。所以农村人口正常有序,大量地向城市流动,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与工业化发展是与城市化发展紧密相连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开始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且持久的农民进城打工潮,当前尽管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但这支队伍依然是汹涌澎湃,奔流不息。
新时期的农民工在给城市发展注入了巨大活力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一些新的课题。一方面,由于受自身知识欠缺、法制意识淡薄和城市歧视、管理服务不到位等原 因,他们的法权益经常受侵害,基本权利难保障,人格得不到社会尊重,多数生活在城市社会最底层,成为社会弱势群体的主流,迫切需要加强维权和服务。另一方面,农民工临时聚集、自由分散、流动性强等特点也给城市文明带来极大挑战。农民工大量涌入,不仅给城市交通、公共设施等基础建设造成压力,而且也给城市治安、人口与计生、卫生防疫、就业等工作带来了难度。
当前,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农民工的生存问题,通过立法措施,出台一系列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农民维权的长效机制,使广大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子女上学问题、看病住房问题、社会保障等问题逐步或即将得到改善和保障。我认为,当前,不仅要从物质层面对农民工更多一些的关心,更要从精神层面更多一些帮助,让农民工成为精神文明创建的重要力量。结合自身的工作,我觉得有这样几点建议:
一、提高农民工群体文明创建的重视地位。目前的基层文明创建工作主要精力集中在镇村、机关、学校、社区、企业等方面,如何引导使农民工开展创建活动还是一纸空白。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要把农民工群体 的精神文明、思想教育、文体娱乐等问题,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同安排、同部署,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抓紧、抓好这项工作,从主体上将他们纳入、融汇于市民范 畴,不使其失去约束,游离于政府管理之外。
二、创新农民工群体文明创建的管理方式。农民工管理难难在责任不明,从广义上讲,农民工是工人,但我们的工会组织和用人单位经常会认为只有正式在册的工人才是管理范围,对农民工不管不问,认为临时 的用工也管不着,没管的必要,因此传达政策、开展活动、组织学习将农民工排除在外。从身份上讲,农民工本身是农民,但我们的村委会、居委会往往因农民工长期在外,以不好管为由而放弃管理,致使农民工长期处于“两头管不着”的境地。建议对农民工的管理从制度上建立以居住地管理为主的方式,在家由村委会、居委会管理为主,要抢抓农民工返乡期间开展各类政策法规、文明创建教育、组织文体娱乐活动,逢年过节采取电话慰问等多种方式加强勾通联络;在外由工会和用人单位管理为主,把农民工视同正式员同管理、同对待,用人单位负责人,必须有专人负责组织管理农民工思想、学习和生活。设立报刊栏,开展各种形式的文体娱乐活动,加强企业思想文化建设和文明创建力度,引导农民工参入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受到良好思想道德教育和文明熏陶。
三、改进农民工群体学习教育和技能培训。以职业能力训练为核心,以多样化、灵活性为办学特征,以免费、高效为立足点,切实提高农民工群体的素质和文明程度,增强他们的城市主人翁意识和归属感。要建立政府、社会、企业、农民工“四方”联动培训机制,督促企业加大对农民工的职业技术学习与训练的投入,引导和鼓励农民工自主参加职业教育和培训。
四、突出农民工群体的政策形势和法规教育。由于管理责任长期不明,农民工长期处于游离、漂泊状态,对国家大政方针、各项政策和法律法规缺乏接触的机会,知晓度不高。要将政策形势和法规教育纳入农民工群体文明创建的重要内容,通过举办形势报告会、宣讲、举办法制教育培训班等多种途径,增进农民工对政策法规的了解,明确形势,提升法律意识,更好的保护自身权益。
五、重视农民工群体的情绪疏导和心理健康。近年来,农民工群体性事件呈现高发势态,直接原因虽然是失业、工资拖欠、权益受损等原因,但从根本上暴露了农民工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加强农民工精神文明创建,对农民工群体的情绪疏导和心理健康教育显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首先,要从消除对农民工的歧视,把农民工当朋友,形成关爱农民工的氛围,培养尊重农民工的习惯,让他们感受到城市的包容胸怀,消除他们对城市人的敌对心理。其次,要采取务实举措,消除负面情绪。农民工背景离乡,成为一个巨大的漂移的社会群体,会遇到很多挫折和困难。作为地方政府和农民工所在企业、所在地工会,要采取召开座谈会、走访调查等形式,号脉农民工情绪,了解其所思所盼所想。要切实解决好农民工反映的就业、创业、权益保护等方面的问题,对涉及侵害农民工合法权利的案件,做到快审快判。各县市要开通维权热线电话、亲情电话,及时帮助解决农民工的劳资纠纷,从情感上关心农民工在外的生活,让广大农民工朋友始终保持平和心态,健康的心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作者为湖北竹溪县委常委、宣传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