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关于"低俗化"的讨论方兴未艾,"低俗"一词成为一个具有时代特色的关键词。但浏览不少相关文章发现大家对"低俗"一词的理解是有偏差的,有调查称:"八成以上网民对"低俗"表示强烈不满";但也有人撰文言誓死捍卫低俗。"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进一步界定低俗的概念是十分重要的。
一、"低俗"与"非低俗"溯源
"低俗"一词是个新生词汇,早年的《辞海》、《辞源》等词典未有"低俗"一词。现在能查到关于"低俗"的解释来自百度百科网站:"低俗即低级且庸俗,与高雅相对",这样的解释有一定的道理,但还有些模糊,因为界定其是否低级庸俗还要看时间、地点、说话人的语气、对象等等因素;再者高雅的标准有时也很难界定,所以我们还需探讨更具说服力的解释。
从《说文解字》中对"低"与"俗"的词义分别考证:"低,下也。从人氐,氐亦聲。都兮切";"俗,习也,凡相效谓之习,系水土之风气"。据此:低,有低下之含义,带有一定的贬义。俗,作民族习俗解,是一个民族从历史深处走来所长期积累的智慧积淀,专门研究民俗现象的学科是民俗学,"俗"当"通俗"解也不含有贬义。
由"低俗"的概念自然引出"非低俗"的概念,首先应明确,非低俗不需涵括"高雅",因为"高雅"不属于"俗"的范围。非低俗主要可以概括为两个有典型意义的方面:一个是"通俗",一个是"恶俗"。它们与"低俗"同属"俗"的范围,但是"俗"的程度不同,自然性质也有所不同。如果将这两方面做以界定,"低俗"的概念就会更加清晰。
《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中谓:"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通俗"是个常用词汇,"通,达也",通也可做普通、普遍解。"通俗"指浅显易懂,适合或体现大多数人的理解水平,与高深莫测相对。如通俗读物、通俗歌曲等因通俗易懂而被百姓喜爱和流传。还有央视的百家讲坛,既弘扬了中华文化又娱乐丰富了百姓的生活。"通俗"还易使人产生亲切感。比如做学问往往让人有望而生畏之感,而易中天老师一句:做学问就象谈恋爱……,一下子就把学问与人们的生活拉近了。
"恶俗"一词在古时就有,《墨子·鲁问》:"君喜则赏其父,岂不恶俗哉!"这里的"恶俗"指丑陋庸俗。还有《荀子·王霸》:"无国而不有美俗,无国而不有恶俗"中的"恶俗"指不良的风俗。"恶俗"一词还与现时流行的"恶搞"一词也有关系,恶搞一词起源于日本,原词"KUSO"即"粪便"。KUSO不是简单的恶做剧,还包括对偶像和经典情节的颠覆和重构。如通过对人们熟知的人物、事件以调侃或恶做剧的形式重新演绎、重新解释或重新安排命运,以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恶搞的对象是经典、名著、名人、热点等。如日本对原版格林童话中恶搞血腥描写;对中国名著《红楼梦》恶搞林黛玉为风尘女子等。另外,据百度百科中所载:所谓恶俗,是指某种虚假、粗陋、毫无智慧、没有才气、空洞而令人厌恶的东西……。可见"恶俗"是以一种对现实不满的态度,以表现粗俗、丑陋、低劣、恶心、伤风化的非正常内容见长的当代畸形产儿。
可见,"低俗"与"通俗"相比,"低俗"中含有"通俗"的成分,但却缺少"通俗"中健康有益的因素;"低俗"与"恶俗" 相比,"低俗" 的负面影响是以一种和缓娱乐的方式体现出来的,没有"恶俗"那麽激烈,但同样有不健康因素。因此"低俗"的东西只要剔除不健康,加入健康的内容就既通俗易懂又悦人耳目了;如果不小心误入了粗陋、空洞而令人厌恶的误区,就成了"恶俗"。"低俗"可以向"通俗"转化,也可以向"恶俗"转化,因此我们需要以宽容与自律的原则劝导"低俗"向"通俗"靠拢;以严格的监管力度遏止其向"恶俗" 方向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