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僚主义是许多问题的症结
邱守娟(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在《毛泽东论反对官僚主义》一文中认为,官僚主义作风是与执掌权力联系在一起的。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不断提示反对官僚主义,告诫大家注意倾听群众呼声,防止出现官僚主义,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革命队伍中官僚主义还是一种个别局部的暂时现象,并没有成为全局性问题而突出地表现出来。伴随着共产党执掌全国政权,官僚主义问题随之凸现出来,这引起毛泽东的高度关注。在毛泽东不断发动的政治运动中,几乎都有反对官僚主义的内容。建国后,毛泽东之所以对官僚主义予以高度关注,是因为他发现官僚主义是许多问题的症结所在。由于中国共产党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最早的一批党员、干部是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中走出来的,旧社会的观念、传统、习俗、作风无时无刻不在侵袭着他们。后来,毛泽东发现,新社会本身也不是没有问题,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一些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也会制造官僚主义。在毛泽东看来,反对官僚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建国后,除了不断发起政治运动和整党整风外,他还提出并采取了以下方法和措施:重视人民来信;改进领导方法;干部参加劳动;建立规章制度。这一切都可以视为从制度层面为反对官僚主义而做出的努力。除此之外,毛泽东还提出了设立监督机制。需要指出的是,毛泽东认为,官僚主义作风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反对官僚主义的方法应该是小民主而不是大民主。所谓小民主是指整风、批评和自我批评等和风细雨的方法;所谓大民主是指罢工、罢课、游行、示威等急风暴雨的方法。
——摘自《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毛泽东哲学思想不是“斗争哲学”
余品华(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在《毛泽东哲学思想与“斗争哲学”》一文中认为,《矛盾论》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把促进社会主义内部的“统一和团结”,作为运用对立统一学说的出发点、立足点,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作为根本目的,这就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团结、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尽管(毛泽东)当时并未直接用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这个字眼,但他所说的形成又有民主又有集中,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的社会,实际上就是对立面统一的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统一、同一、一致,当然不意味着没有矛盾、冲突,没有相互排斥的对立面的斗争。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客观现实中存在广泛的矛盾,存在对立面的种种斗争,这才有对立面的统一、同一、一致、和谐。和谐是相对于不和谐而言的。只有正确对待社会主义社会中的社会矛盾,才能化解矛盾,达到对立面的统一、和谐。毛泽东侧重的是对立面统一中的统一这一面,不是侧重对立面的斗争,是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在指出对立面是斗争的,是互相排斥的同时,他更强调对立面又是统一的,是互相联系并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毛泽东强调:只有对立面的斗争和统一结合,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相互依存,不可分离。没有统一性就没有斗争性,反之,没有斗争性也没有统一性。不讲对立面的统一,就无法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现象,就无法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特殊性。没有斗争性,固然就没有统一性(同一性);没有统一性,也同样没有斗争性。两者相互依存,互为存在前提,作为矛盾的两种性质,缺一不可。没有统一性,谈不上对立面的斗争;没有对立面的斗争,也谈不上对立面的统一。不能把毛泽东的哲学思想简单称作是“斗争哲学”,特别是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很明显强调对立面的统一。这正是他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立论根据。怎样既看到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一致性和联系,又看到它们之间的某种区隔和一定差别,并研究其发生的历史原因,是我们今后研究毛泽东思想时,应加以重视的方面。
——摘自《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