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邦国林立,为什么富的这么富,穷的这么穷,而且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上周末,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傅军教授来宁做客太湖论坛,就“国富之道”这一话题与环太湖地区的近百名政界、企业界人士进行深入交流。
傅军教授形象地将国家比作屋子,一个屋子将聪明的人挑出来进行制度安排,另一个屋子则是由当权者的亲朋好友来设计制度。那么在其他条件一样的情况下,第一个屋子会比第二个屋子更富有。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19世纪初期,中国占全球人口约1/3,那时中国生产了大约全球1/3的GDP。中国在封建时代能保持“富国”地位,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科举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这一制度安排使得中国建立了良好的人才引进机制,从而提供了政府官僚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而同时代的欧洲国家,则是任人唯亲。在全世界范围内各国的政府和市场两个维度都很落后的情况下,中国的制度突破为经济领先提供了助推器。
不过,科举制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黑格尔就说,虽然应试者在考试面前人人平等,但是他们都是匍匐在皇帝面前的平等。这样,动脑筋的主体只有一个,其他人都是一个主体的延伸,而这样一个制度很难保证一个国家长期地充满活力。中国封建王朝的分崩离析也印证了黑格尔的观点。有鉴于此,在引进中国科举的时候,西方人听从了黑格尔的建议,进行了制度上的超越,他们的现代公务员制度是政治中立的。
如今,中国人口是全球的1/5,改革开放前,中国占全球的GDP还不到5%,改革开放30年后,这个数字回到大约10%。通过这组数据,一方面可以看出30年来中国所取得的成就非凡,另一方面,也可见中国前进的道路依然漫长。也就是说,等到中国的GDP占全球的20%、即全球1/5的中国人生产全球1/5的GDP的时候,我们才回到我们两百年前历史上曾取得的相对水平。而从人均GDP来看,中国今天依然排在全球的平均数以下。不过,这也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的空间依然是巨大的。
傅军认为,决定国富、国穷的根本因素在于制度。这便是他在《国富之道》一书中提出的“BMW假说”。一国的财富(Wealth)是某国在某一历史时期纵向科层制度(Bureaucracy)和横向市场制度(Market)的函数,两组制度安排的合理与否决定了国民财富是否可以持续发展。傅军说,在致富的马拉松赛跑上,让中国民众进入世界上富国之列,还有很长的路要跑。包括在国际层面理顺国内外市场,在国家层面缩小城乡差距、加强反垄断以及在企业层面增强公司的自主能力等。其中,在纵向制度上应逐步建立和完善人才导向、以法治为基础的权力和利益合理制衡的、旨在支持市场的政治制度;在横向制度上应逐步建立和完善以良好激励和保护产权为基础的、并与世界经济连接的市场制度。毕竟,制度创新才是国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