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是当代世界的重大主题,也是增进居民福祉的根本途径。亚洲的发展以经济持续增长为驱动力,同时伴随社会、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协调推进。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亚洲的发展不仅需要与其他区域进行良性互动,也需要亚洲各国对全球格局变动形成有效回应。
打造持续繁荣的新型动力机制
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已造成全球性的经济衰退,并对亚洲的持续发展产生明显冲击。危机影响的严重性和广泛性,促使人们深刻反思成因。就本质而言,此次危机是全球不同经济板块在贸易、金融等方面非均衡发展的衍生后果。上世纪70年代以来,以美欧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和以中印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之间,关联度日趋增强。发达经济体利用国际货币优势竭力发展金融业,新兴经济体则利用要素禀赋优势大力发展制造业。由此,发达经济体大量进口并形成贸易逆差,新兴经济体大量出口并保持贸易顺差;发达经济体因消费过度、货币流入而投资过度,新兴经济体因储蓄过度、外汇盈余而出现资金流出。这一关联方式使世界各国的共同利益特征得以增强,但关联关系的非均衡性已蕴藏着危机爆发的基因。当发达经济体债务过度膨胀与金融过度虚拟化同步演化时,全球经济非均衡的潜在风险就会以金融危机的方式显性化。
危机面前,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均采取积极的财政和货币政策予以应对。不过,前者主要通过金融复苏以带动实体经济增长,后者更侧重实施刺激性政策以直接驱动实体经济复苏。当前,全球经济正处在推进结构调整以重构秩序的关键时期,处在旧平衡被打破、新平衡在探索的转型阶段。就亚洲而言,主要大国为回应危机的冲击,对外推动务实合作,对内实施刺激性经济政策,不仅率先实现经济企稳回升,而且为促进世界经济复苏起到了引擎作用。
当前,亚洲正处在“后危机时代”的复苏阶段,但稳定性和持续性仍需增强,面临的不确定性也亟待有效应对。特别是,美国的经济政策能否使其走出“无就业式增长”的困境,希腊等国的债务危机会否“拖累”全球复苏进程,不同国家在刺激性政策实施及退出策略中能否形成默契等,都会对亚洲复苏的持续性产生影响。为此,亚洲各国必须立足长远发展,增强域内合作,认真反思增长模式,加快调整经济结构,通过多维重构来夯实经济复苏基础,打造亚洲经济持久繁荣的新型动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