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是现代农业重要的生产装备,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标志。发展农业机械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建设现代农业,发挥农业机械化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此,笔者就常熟市加快推进农机化发展、适时跟进规范化管理的情况作了一次专题调研。
一、可喜的成效
近年来,常熟市政府和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坚持一手抓财政补贴政策,鼓励农民购机,一手抓质量安全监管,规范农民用机,陆续出台了一整套促进农机化发展和加强农机质量安全监管的政策措施,有效实施了新购置财政补贴农机具管理、闲置农机具调剂及收缴使用管理、老旧农机具报废更新、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牌证管理、农机安全生产专项检查整治等监管举措,许多方面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处于领先地位,成为常熟建设现代农业的一大亮点。主要成效是:
1.认真落实补贴政策,激发农民购机热情。常熟市级财政补贴农机购置已有20年历史,《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的颁布实施,推动各级鼓励农民购置农机具财政补贴政策体系的健全、完整、规范,极大地调动和保护了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在2007—2009年中,全市农机购置总投入达7612万元,其中各级财政补贴4336万元,占57%;仅2009年,就有752个农民或服务组织购买各类财政补贴农机具29个品种,共1472台(套),总投入达4067.82万元,其中各级财政补贴2717.2万元,占66.8%,均创历史新高。对4个集体经济薄弱村的农机专业合作社购机除享受308.8万元正常补贴外,其余购置费以专项补贴形式全额补助送机。截至2009年底,全市拥有农机总动力33.6万千瓦,农机总值2.7亿元,主要包括拖拉机1900台(其中大中型834台)、排灌机械12157台、联合收割机642台(其中高性能251台)、插秧机1321台(其中乘坐式386台)、高效植保机3705台、秸秆还田机519台、其他林牧副渔农机6280台(套),农机产权85%为农民个人所有,组织农机专业合作社33个。今年对全市实施财政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安排原则、机具质量及补贴标准、补贴对象、操作程序等作了重新明确,实行“直补农民、差价购机、三级审核、市(县)级报账”的办法,将重点放在对水稻种植机械及配套设备、拖拉机及联合收割机报废更新、秸秆机械化还田机械、谷物烘干机械配套,并兼顾秋种机械、微孔增氧设备、果蔬保鲜设备,共涉及6大类38个品种。
2.积极推广新型农机,引导农民优化装备。抓住当前农民对农机作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现代农业对农机应用的依赖越来越明显,种养大户对购置大马力、多功能、高性能农机具的热情越来越高涨的有利时机,常熟市及时引导购机农民在发展高效、优质、适用、安全农机具上舍得投资,重点推广16种新机具。一是在农机发展领域上,从以稻麦生产机械化为主逐步向水产、畜牧、林果、蔬菜等种养殖方面拓展。全市水产养殖中的机械增氧、机械投饲基本普及,拥有量分别达4664台和968台,新型微孔曝光增氧装置成为全省试验示范和推广最早的市(县),应用面积已超1.5万亩;全市14家奶牛养殖单位(户)全部用上了管道式挤奶机(共19套);林茶果蔬生产的植保、修剪、保鲜、加工、管理等环节的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二是在重点农机具装备选型上,瞄准当今新型农机具先进水平,结合当地农民实际购买能力,以效能最大化、配置最优化为首选。为彻底解决农民祖祖辈辈“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手工插秧问题,针对手扶插秧机劳动强度仍然很大的缺陷,2008年起果断决策加快乘坐式插秧机的发展,当年新增78台,2009年又增301台,占苏州市新增数的40%,全省的五分之一,尽管一次性投资较大,但避免了更新换代太快带来的浪费,深受购机用机农民的欢迎。
3.充分发挥农机效能,帮助农民掌握技术。近几年,常熟市确定四项重点农机化新技术,通过培训、示范等形式,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不断提升全市的农机化水平。一是水稻机插秧技术。用足用好新推广的890台高性能插秧机,使全市机插秧面积大幅增加,2007年8.62万亩,2008年12.61万亩,2009年25.26万亩。二是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为全面实施《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关于促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决定》,2009年夏熟(麦季)和秋熟(稻季)秸秆机械化还田率分别达58%和26%。今年常熟市被列为江苏省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市(县),重新制订了《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禁止露天焚烧的实施意见》,实行秸秆机械化还田及综合利用直接补贴和工作奖励办法,加大机械装备购置补贴力度。当年又新增秸秆还田机125台,夏收前向全市农民发出公开信,呼吁“坚决禁止秸秆焚烧,携手共建蓝天家园”,进一步明确了“秸秆利用有补贴、焚烧弃置要罚款”的具体措施,计划夏季秸秆还田率45%,小麦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5%。三是高效植保机械化技术。近3年新增高效植保机1116台,植保机械化普及率达50%以上。四是水稻联合收获机械化技术。通过促进本地机满负荷作业与引进外来机跨区域作业相结合,使2009年全市水稻机械化收割水平达90%以上。这些技术的全面推广,2009年将全市稻麦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到91.3%,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率先进入全省基本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市(县)行列。
4.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农民用机行为。为了确保全市农机化事业健康、持续发展,帮助农民买好机、用好机、管好机,常熟市陆续出台了一整套促进发展与规范管理的新举措。第一,强化财政补贴监管。2009年出台了《常熟市财政补贴农机具管理十项规定》,确保补贴管理规范高效,操作过程阳光透明,监管措施及时到位,资金使用合规有效。第二,强化调剂使用管理。2010年4月出台了《常熟市闲置财政补贴农机具调剂、收储使用管理办法》,按照“先村镇调剂,后市内调剂;先申请审核,后进行调剂;先调剂使用,后收储使用”的原则和程序操作,在全省首创了财政补贴农机具在合同期内因特殊情况需转让行为的规范性办法,为有效防止可能出现的违规转让、异地套利、资源流失、资产闲置等情况,在制度层面创新了监管措施。第三,强化购机质量服务。市农机部门狠抓四大环节,确保农民买到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农机产品:一是选型环节。通过引进试验、典型示范、企业调查、用户咨询、产品分析等途径,对拟推广机具的多个品牌、多种型号进行适应性、可靠性、经济性、安全性的功能综合评价,经过反复比较,运用优选法,最终确定主推品牌和机型(2—4个)作为指导,供农民购机时参考,具体不作硬性规定,让农民从国家产品目录中自主选机,切实保障农民的信息知情权、自主购机权和价格谈判权。二是销售环节。明确农机销售企业应承担保证产品质量的责任,通过建立进货验收制度和销售记录制度,向购机者当面开箱交验并告知有关事项,若出现质量问题,销售者必须按规定及时处理。三是售后服务环节。大多采用由厂方委托市农机维修服务保障中心和农机推广站,分别实行“三包”期内、外的规定服务,由于市农机服务中心设施完备,功能齐全,技术过硬,服务优良,涌现了“全国技术能手”陈新环,“江苏省技术能手”封山等先进人物,农机户对该中心服务的满意度高达98%,今年从5月28日开始,实行夏忙24小时轮流值班,提供电话咨询服务,并准备了6辆专车和12名技术人员,随时准备下乡应对抢修任务。四是信息反馈环节。每年配合上级或农机生产企业开展质量跟踪调查,将质量问题及时向厂方反馈,并提出改进意见。第四,强化安全操作把关。重点把好“五个关”:一是牌证管理关。按规定对拖拉机、联合收割机实施牌证管理,对乘坐式高速插秧机实施备案管理,切实做到机有牌、人有证,牌证率保持在95%以上。二是年检年审关。对牌证(备案)管理的农机具及驾驶操作人员在每年四月份进行一次集中免费年检年审,年审率稳定在95%以上,同时与农机人员全面签订安全责任状。三是驾驶人员考试关。对实施牌证管理的驾驶操作人员实行严格的培训制度,考试合格后方能发证。四是农机保险关。全面实施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政策性保险,2009年参加交强险的机具达1443台,司乘人员1864人,对于未列入政策性保险的则继续通过加入农机安全互助协会加以解决。五是专项检查关。每年夏、秋两季都要组织开展农机安全生产专项检查,对无牌无证进行专项整治,对危路危桥等事故隐患督促整改。从今年开始,各镇农机安全生产已被纳入市政府的考核指标,市安委会也首次将农机安全生产列入全市安全专项整治内容,排查出无牌无证问题261起,均已责成限期整改。第五,强化老旧农机具报废更新。2008年起,常熟市成为全省首批四个农机报废更新试点市(县)之一,有计划地全面实施了老旧拖拉机报废更新工作,对11种机具给予配套补贴,今年财政专项补偿资金将超过300万元。到5月份为止,已完成报废更新273台,带动配套机具更新300多台。去年6月30日,省人大在重点督办“建立农机报废更新制度”代表建议时,由丁解民副主任带领部分省人大常委、代表专程来常视察调研,对常熟的成功做法和取得的明显成效予以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二、尚存的不足
如上所述,常熟市近几年农机化发展形势之好、速度之快、补贴之多、热情之高、成效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值得充分肯定,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与不足:一是就整体而言,全市“大农业”的农机化水平还不高,目前的保有量与需求量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如稻麦联合收割机拥有量只占作业需求量的一半,仍有50%依靠外来跨区作业,加上林、牧、副、渔农机推广尚处在起步阶段,发展空间很大。二是农机投入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财政预算内资金安排还不能满足当前农机化发展的任务要求,年初财政预算安排的补贴资金占比不大,大都通过年中追加或年终预算外资金补充解决。三是农机管理队伍和操作队伍的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农机人才的充实、培养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全市在册中拖驾驶员515名中,40周岁以下59人,41—50周岁144人,51—60周岁276人,61周岁以上36人;联合收割机驾驶员117名中,40周岁以下46人,41—50周岁39人,51—60周岁32人。四是基层维修网点偏少,少量维持的也全靠原有老同志支撑,青黄不接现象较为明显,大量维修服务主要依靠市农机服务中心单一阵地,平时尚能应付过去,到农忙抢修任务重时很难保证随叫随到;同时满足大中型农机具的存放库房、作业机耕道路、农桥、田间环境等基础设施还少够配套,全市仍有较多新购置大中型农机具没有库房,有的镇反映约有六成放在露天,用彩条布遮盖,既不安全,又易受损,农民花了10多万元大额投资代价,既心疼,又无法。五是无牌无证的“黑车非驾”屡禁未止,压降农机作业安全事故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去年仍发生了10起农机事故,其中联合收割机事故占到8起,造成事故的原因主要为少数农机手违章操作、个别人无证驾驶、部分田间设施不配套等。
三、改进的建议
推进农业机械化,是解放和发展农业生产力,建设现代农业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不可逾越的过程;加强农机质量安全监管是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保障,也是全市农机化持续、健康发展的长远之策。为此,针对存在不足,提出如下建议:
一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机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市、镇两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要充分认识贯彻实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一法一条例”的学习宣传和教育培训,尽快将法律精神更加全面地宣传到干部群众,普及到田间地头,为农机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进一步增强全市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和工作人员以及广大农机操作人员学法守法的自觉性。
二要进一步加大农机化发展和管理的支持力度。市、镇两级政府要继续高度重视农机化工作,正确处理好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农机与农艺,发展生产与保障安全,行政推动与市场引导,政策扶持与强化管理等关系,建立健全“政府负责、部门主抓、相互协作、社会参与”的农机执法机制,全面加强规范化监管。特别是按照法定要求,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更多支持,帮助农机部门理顺职能、充实力量、保障投入、完善装备,强化执法能力建设,确保有效履行安全监理、农机推广、农机鉴定、农机质量调查等各项职能,逐步提高农业机械质量与安全监管的信息化、科学化、规范化水平。在每年的财政预算中,要尽量足额安排预算内农机扶持资金,今年要首先确保将向省争取的900万元补贴经费用足用好,今后要适当安排并逐步增加财政对农机推广、技术培训、维修服务、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的经费支持。
三要进一步加大农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力度。市农机部门作为农业机械的源头管理部门,要切实履行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牌证管理和驾驶员培训考核等法定职能,并与公安、交通、安监、质检、工商等部门建立起各尽其责、密切配合的协作机制,合力抓好农机安全监管工作。特别在今年安委会首次统一部署开展的农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中,要着力排查安全隐患,集中整治“黑车非驾”,全面落实问责机制,深化平安农机建设,明显压降安全事故。
四要进一步加大农机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力度。着力提升以市农机服务中心为龙头、镇农业服务中心为主导、各村农业干部为骨干、各农机合作社和农机户为主体对象的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水平。要继续通过示范引导、检查指导、矛盾疏导等有效形式,帮助农民选好新机具、用好新技术、修好故障机、开好安全车、办好合作社,全面提升全市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安全水平和服务水平。针对基层普遍反映的大中型农机具存放库房配备难题,农机部门要深入调查摸底,在用足社会存量资源的基础上,尽快摸清必需进行库房建设的数量、规模,提出一揽子解决方案。要对照省人大2007年9月审议通过的新修订《江苏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中有关库房用地的规定,尽快研究出台符合本市实际的操作办法,及早解决好“大家伙”的“安家”问题。(常熟市经济学会 执笔:常熟市人大财经委主任 万建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