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人们视“消费、投资、出口”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并以此分析宏观经济的基本面,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三驾马车”论。基于这一理论对经济的分析常常是短期的——
近几年来,“消费、投资、出口”一直被视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我们分析一个国家宏观经济基本面,也习惯于从“消费、投资与出口”三个方面入手。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们更是看出中国过去经济增长对出口的依赖程度很高,因而在反危机过程中,通过扩大投资与增加消费,来弥补出口下降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也是在反危机过程中,我们更进一步坚定了把中国经济增长转到主要依靠内部消费上来这样的观念。
■靠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着眼于短期效益,不能为经济长期发展保驾护航
但我们必须看到的是,基于“消费、投资、出口”之上的经济增长分析,始终是一种“短期”分析;而基于这一分析之上的宏观政策,也因此往往是“治标不治本”之策。
把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归结为“消费、投资与出口”,来源于凯恩斯关于“总需求=总供给”公式,而一国经济增长速度也就是由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均衡水平共同决定的。其中,消费、投资与出口,就构成了一个国家经济的总需求。凯恩斯认为,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总需求拉动,宏观经济政策的核心就是“对总需求的管理”。在居民户消费需求乏力,企业投资需求下降之时,政府就要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尤其是用扩张性财政政策下政府支出形成的需求弥补总需求的不足,防止经济增长速度下滑。这就是凯恩斯主义的反危机政策。
但是,凯恩斯关于经济增长依赖于“消费、投资与出口”即总需求拉动的分析着眼的是短期而非长期。如果从长期看,总需求与总供给都可以调整,都可以达到二者相等的均衡水平。甚至包括经济危机本身,都是强制性降低总供给来适应总需求减少。所以,决定一国长期经济稳定而均衡增长的因素绝不仅仅是“总需求”可以决定的。而包括经济学家在内的人们更应该关注的话题恰恰是:为什么国与国之间在长期经济增长方面的表现差异很大?比如,尽管短期经济表现经常也有衰退,但英美等国在长期看却维持了近两百年经济增长?而另外一些穷国尽管在短期也有经济快速增长的时候,但长期看经济却基本处于停滞?
■维持长期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技术、人才的进步和良好的制度环境
早期以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为代表的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取决于投资。而投资又取决于资本积累。哈罗德-多玛模型隐含一个结论就是:人均拥有的资本存量越高,经济增长水平越高。这种理论反映了从农业社会向资本社会过渡以及资本主义早期,经济增长对资本投资的倚重。
但是,当资本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经济学家发现,问题很快就出来了。单位资本的产出在不断下降,即我们经常说的“资本边际回报率下降”。因此,要维持同样速度的经济增长,所需要的资本投资比原先要越来越庞大。这种状况的出现又导致两个后果:一是为了进一步积累资本,会对消费产生挤出效应,因此,会出现生产规模扩大的速度超过消费增长的速度,严重时会发生周期性的“生产相对过剩”危机;第二,为了进一步积累资本,只能提高对资本拥有者的激励,使得劳动回报不断下降,激化全社会矛盾。也正因为看到这一点,经济学家提出“资本积累的黄金规则”理论。一旦资本积累达到黄金规则,经济增长不可能因为进一步资本积累而加快。也就是说,资本积累也只能解释一段时期经济增长,如果仅仅以资本投资来解释长期经济增长仍然是不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