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中国江苏网 > 理论之光 > 正文
强化竞争性选拔 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http://theory.jschina.com.cn  2010-07-22 14:33:00

  如何让选拔干部的方式更加公开、民主?如何确保选出来的干部更有公信度?近年来,东安县着力在这方面进行破题,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大力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竞争性选拔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和实践效果,提高了选人用人公信度。

  一、科学设计制度,做到于法周全、于事简便。

  每次竞争选拔都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对竞争职位、任职条件、选拔范围、方法程序、纪律要求等进行明确规定,在制度设计上做到了严谨缜密、务实管用。一是坚持因岗设考。综合考虑班子配备情况,有计划地开展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当领导职位出现空缺本单位无合适人选时、选拔专业性强职位和紧缺专业职位干部时,一般采用公开选拔干部的方式,在党政机关中层干部中普遍推行竞争上岗方式。二是合理设置资格条件。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科学制定资格条件,尽量降低报考“门槛”,保证参与对象的广度,形成有效的竞争。不唯年轻取人,充分调动各年龄段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今年县人民法院股级干部竞争上岗将报名年限放宽到57周岁,让以往早已过了“年龄杠杠”、没机会参与竞争的“大龄”同志也看到了希望。不唯地域取人,每次公开选拔都跳出全县在永州市范围内选人,去年的公开选拔还延伸到全省范围,进一步扩大了选人视野。注重基层导向,大多数岗位在资格条件设置上,都要求具有2年以上基层一线实践经验,我们还在事业单位专门列出部分职位面向“先锋村党组织书记”选聘,体现了对基层干部的关爱,有助于形成“在基层培养干部、从基层选拔干部”的党政干部“培养链”。 三是完善细化工作流程。在实施方案的总体框架下,完善了公开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组织考察等10余道具体“工序”,让“显规则”取代“潜规则”,使每个环节的工作程序互相衔接、环环相扣,确保了制度化、规范化。

  二、创新考试思路,确保人才遴选的质量。

  按照“干什么、考什么”原则,改进笔试、面试内容和方法,真正考出干部的基本素质和实际能力。一是笔试体现科学性。根据职位类别的不同要求,“量身定制”笔试试卷,注重测试应试者履职必备的实践经验和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近几年,全县所有的竞争性选拔考试,组考单位只提命题的基本要求,全部委托长沙、衡阳、广西等地的公选专门机构和高等院校具体负责命题、制卷,保证了命题的科学性。二是面试体现能力性。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面试环节,全部聘请市外资深专家当评委,县公安局、县人民法院、县教育局等单位的竞争上岗也聘请了外地评委,并实行了演讲答辩、无领导小组讨论、结构化面试等方式,提高了面试工作的科学规范性,从而更加准确地对应试者的能力、素质水平作出判断,确保把人选准,同时还避免了人情等因素的干扰,社会各界反响很好。

  三、立足民主取向,增强竞争选拔的准确性。

  我们把扩大民主作为竞争性选拔的根本价值取向,使群众的参与面不断扩大,参与程度不断增强。一是注重民主测评结果的运用。把民主测评作为竞争上岗的必经程序,尽量扩大参与测评的人员范围,并实行量化计分,笔试、面试成绩和民主测评结果按3:3:4的比例计入总分,民主测评分数过低或基本称职、不称职票超过30%的竞争对象不列为考察对象,真正做到了既考成绩,又考民意。近三年来,全县共有5名干部因为群众不满意、测评得票低而失去了走向中层干部的机会。二是注重考察程序的运用。为解决“考分失真”和“高分低能”问题,克服和防止竞争选拔中“重考试、轻考察”的倾向,我们在民主测评的基础上,采取个别谈话、征求意见、实地考察、专项调查和实绩分析等考察方法,全方位了解考察对象的德、能、勤、绩、廉等情况,尤其关注其工作实绩和群众公认程度,全面掌握考察对象的现实表现,然后根据笔试、面试得分情况综合确定考生最后排位,提出差额上会人选,确保选出来的干部“让人放心”,“让人服气”。在2008年公开选拔6名社区党委书记的组织考察过程中,有一名综合得分第三名的干部,考察发现他平时工作比较懒散、群众反映也不太好,经组织慎重研究,取消了其上会的资格。三是注重差额制度的运用。实行差额面试、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和差额票决等“四项差额”,面试人选与选拔职位的比例为5:1,考察人选与选拔职位的比例为3:1,酝酿人选与选拔职位的比例为3:1,票决人选与选拔职位的比例为2:1。通过逐步递减,在差额中比较,在比较中取舍,扩大了选人的视野,实现了多中选好、好中选优、优中选强的目标。近几年公选的88名科级领导干部都是在差额竞争中脱颖而出的。

  四、坚持阳光操作,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

  在竞争选拔的每一个环节,坚持公开透明、阳光操作,把群众参与贯穿全过程,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搭建了公平竞争的平台。一是强化信息公开。在竞争性选拔的过程中切实做到了“八公开”,即:选拔职位公开、选拔条件公开、报名过程公开、资格审查公开、笔试结果公开、面试结果公开、考察人选公开、拟任人选公开,让广大群众了解选拔工作、关注选拔工作、支持选拔工作,有效落实了群众的“四权”。二是强化民主监督。将人民群众监督、纪检监察监督、新闻舆论监督贯穿竞争选拔的全过程,纪检监察部门对竞争选拔进行全程监督,组成专门的保密组负责试卷的运送、看护和保密工作,杜绝了试题泄密的可能性,每次公开选拔的面试过程都实行了全程摄像监督,并通过电话、电子邮件、网上发帖等种方式,鼓励广大干部群众广泛参与监督,真正实现了无缝隙监督,提高了竞争选拔工作的群众满意度。三是强化公示制度。把选拔结果公布于众,对拟任人选实行7天的任前公示,接受民意反馈,做到了“干部选得准不准,先让群众审一审”。近几年对公示期间收到的10余件群众来信来访进行了调查核实,有效防止了“带病提拔”、“带病上岗”。竞争性选拔坚持阳光运作,从“几双几十双眼睛选人”变成“千百双眼睛选人”,有问题的干部根本上不来,给跑官要官者以釜底抽薪,党组织、领导干部、党员群众、当选者、落选者、制度设计者都在这个制度框架内找到了认同点,都信服这个制度。

  五、加强后续管理, 创设人尽其才环境。

  近三年来,全县公开选拔了88名科级领导干部(占县委提拔重用干部的39.6%),其中2009年面向全省范围公开选拔了团县委书记候选人和县文联主席候选人,550余名优秀干部通过竞争上岗走向股级岗位,另外还公开招考了70余名国家公务员,为东安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注入了“活力因子”。对竞争选拔出的干部,我们并没有“一选了之”,而是将已有的制度体系向后延伸,加强后续管理,确保“上”者有其位,“下”者有其为。对考选上的干部进行岗前培训,使他们尽快掌握业务知识,熟悉工作环境,实现角色转换。对其进行跟踪管理、严格考核,不适合现有岗位的通过组织手段予以调整 ,县公安局有2名干警因为在试用期间不胜任现职,延长了半年试用期,县民政局一名公选的非党副局长因为考核不合格被免去现职,对整个竞争选拔出来的干部起到了很好的警示教育作用,使“上”的干部面对“下”的压力,不敢松懈。针对在竞争中落选的部分干部,我们细致地做好其思想政治工作,正确评价,鼓励关心,激发他们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发挥竞岗人才的二次开发作用,将在竞争选拔中发现的各方面条件较好、德才兼备、有发展潜力而未任用的对象,充实到相应级别的后备干部队伍,确定为重点培养对象,进行跟踪考察,及时选拔到合适的岗位,近三年全县从此类干部中提拔了9名同志担任副科级领导干部,真正形成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的局面。

  强化竞争性选拔工作,起到了“鲶鱼效应”,激活了“一池春水”,使一大批政治素质好、工作业务精、工作作风实的干部走上了领导干部和中层干部岗位,全县干部队伍的整体活力和创造力进一步增强,工作积极性空前高涨,助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在永州市排位实现了从 2001年“倒数第二”到2009年“顺数第一”的大跨越。

来源:人民网-理论频道   编辑:刘洁
复制本文链接
【收藏: 365Key ViVi】 【打印预览】 【大字 中字 小字】 【论坛讨论】 【关闭窗口

上下篇导读

Loading...

相关新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