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中国江苏网 > 理论之光 > 正文
转方式应首倡市场理性
http://theory.jschina.com.cn  2010-11-02 09:35:00

  ● 学者博客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是回归到政府主导一切的建构理性,而是要回到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演进理性。寻求资源配置最优化的市场机制,是演进理性的集中体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该首先提倡市场理性。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回到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是回归到政府主导一切的建构理性,而是要回到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演进理性。寻求资源配置最优化的市场机制,是演进理性的集中体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该首先提倡市场理性。

  理性计算的硬约束效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目的在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谋求以最小的成本实现最大的产出。这是市场经济的理性计算,对企业是如此,对整个经济社会系统亦是如此。每一个行为主体,都要在既定的约束条件下,通过理性计算进行选择,谋求最大化的收益。理性计算的前提是预算硬约束,而不是预算软约束。政府财政预算硬约束,才会提高财政资金效率,公共服务才会到位,纳税人缴税的动力才会持续不衰。企业成本预算硬约束,才会优化生产要素组合,才能形成真正的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就是全社会理解并自觉接受市场理性计算的过程。所谓“市场不相信眼泪”,就是此意:硬约束条件下的理性计算,不得不接受。

  “创造性破坏”的企业家精神。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在于实现市场理性计算的动态最优化,不在于短期,不在于一时。然而,收益递减规律是一个社会、一个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收益递减是经济发展方式不变条件下的必然规律。只有突破了收益递减规律,才能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际上是一种创造性破坏,是一种扬弃,是寻找与构建收益递增机制的必然结果。这种创造性破坏的收益递增,是靠企业家精神才能完成的。发达国家的历史告诉我们,大国的崛起,就是公司的崛起。公司是经济社会进步的力量。而每一个公司的成长与做强做大,企业家至关重要。创新是企业家的灵魂。早在20世纪初,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就告诉我们,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创造性破坏的周期性出现,是经济发展的常态和持续动力。企业家精神是整个社会实现动态理性计算的集中体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就是全社会理解、尊重并倡导企业家精神的过程。由此引伸出,在当前背景下,让合法致富的富人更富,让合法致富的富人带穷人致富,实现中等收入者占社会阶层的绝大多数,将是更为符合社会理性计算的选择。

  规则的规模经济效应。历史实践表明,以规则为基础的法律制度具有规模经济效应。建立一套法制化的公开透明的规则并以独立的第三方执法的法律制度或许在开始建立时成本更高,但是却能够展示出强大的规模经济效益,并能支撑更大规模的交易活动。全面系统的法律制度,是经济发展的支持系统,这也是理性计算硬约束的集中体现。这个支持系统使得经济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可计算的。由于这种可计算性,经济活动中的各种不确定性成为可以处理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就是全社会形成、理解、自觉遵守并尊重、信仰社会规则的过程。

  市场理性表明,当前劳资关系是从属矛盾,主要矛盾是产品价格与要素成本的矛盾。价格是一面镜子,反映了一个经济体的地位。统计表明,近年来,工业品出厂价格水平缓慢上升,企业是产品价格的被动接受者;而同时,资本要素价格却快速上升,企业是资本要素价格的被动接受者。企业只能被动接受产出价格和资本要素价格,导致企业利润困境和工资困境。出路在于:提高产品出厂价格,增强市场定价的影响力。这需要政府的支持,需要行业协会的自组织能力增强,更需要企业逐步做强做大。企业的利润空间进一步扩大,将为劳资关系更进一步理顺夯实基础。当前的主要任务,还是要把“蛋糕”进一步做大。中等收入者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分配”出来的。因此,分配制度改革,要形成正和博弈的局面,不要形成零和博弈或负和博弈的局面。着眼于生产的分配制度改革,是市场理性计算的必然要求。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是要回到经济的本原,回到市场理性。通过市场理性,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基本问题,即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为谁生产。这是通往富裕和谐社会的必由道路。

  (作者系暨南大学经济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新华日报   作者:刘金山   编辑:袁涛
复制本文链接
【收藏: 365Key ViVi】 【打印预览】 【大字 中字 小字】 【论坛讨论】 【关闭窗口

上下篇导读

Loading...

相关新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