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中国江苏网 > 理论之光 > 正文
推进两个率先,构建和谐社会
http://theory.jschina.com.cn  2009-03-09 14:21:00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成果的集中反映,是指导全党全国人民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把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推进“两个率先”、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去。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精神要点]全会一致认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专家解读]“社会和谐与社会主义之间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这是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社会状态和本质属性。”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孙学玉教授指出,深刻理解《决定》所作出的这个理论判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认。一是,实现社会和谐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懈奋斗的目标。资本主义文明是在种种不和谐的矛盾中运行的,只有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才能从根本上消除社会不和谐现象。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到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而有益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思想财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进一步从理论到实践深化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从而形成了我党系统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二是,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内涵十分丰富,这其中,应当有这样一些核心或者说基本的价值规范、价值要求,包括:发展、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其中,发展是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和首要价值要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应当建立在生产力发展以及相应的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任务的提出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构架和实践构架就由原来的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相互促进的“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四位一体”总格局。三是,社会和谐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内在要求,也符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原则宗旨。

  孙学玉特别提出,从江苏情况看,社会和谐同样也是“两个率先”的内在要求,是实现江苏和谐发展、建设和谐江苏的原则指向。因为,“两个率先”是全面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总目标、总思路。不仅在发展理念上,“社会和谐”一直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并积极体现的重要方面,而且省委省政府把努力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摆在了重要的位置上,并在具体发展方略上,努力把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作为工作重点,加以积极推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体系

 

  [精神要点]全会提出,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专家解读]“九大目标与任务,反映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统一,描绘了未来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景。”省社科院院长宋林飞教授说,这一目标体系的提出,是从我国社会实际出发的。其中的每一个目标与任务都针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所要解决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这也告诉我们,在江苏率先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面前,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一种不断改善现状的强烈责任感。

  宋院长分析,民主法制是九大目标与任务之首,充分发扬民主,才能反映群众的各种诉求,才能实现对公共权力的监督。贯彻公平公正的法制精神,才能在农民工使用、住房拆迁、企事业单位改革等过程中,切实尊重与保障群众的权益。转变政府职能是实现九大目标的关键。增加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等,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职能“社会化”的重要内容。

  “利民、富民、美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目标,而激发社会创造力则是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动力。”宋林飞认为,健全民主法制、保护生态环境、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等,是利民;实现充分就业惠及全体民众、增加家庭财产等,是富民;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是美民。三者结合,构建和谐社会就有完整目标。实现这一目标体系任务是艰巨的。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坚持制度创新,统筹各方利益,改革和发展的成果要使各种社会群体普遍得益,改革和发展的成本更要各种社会群体合理分担。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突出重点

 

  [精神要点]全会提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全会同时强调,要通过发展,到2020年,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专家解读]省委研究室副主任范朝礼认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新农村建设则是当前促进发展中的第一要事,而增加农民收入又是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要事。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以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为标志,江苏站到了一个新起点上。城市不仅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源,而且成为辐射农村、带动农村发展的重要力量。基于此,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的新农村建设思路。

  范朝礼说,区域是经济发展的空间载体,区域发展失衡,不仅会拉大发展差距,还会引起社会心理失衡,动摇社会和谐的基础。全国有个东西问题,江苏有个南北问题。近年来,我省在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实现率先发展的同时,一直极为重视解决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省委、省政府针对欠发达地区工业化滞后的实际,对生产力布局作了重大调整,将原来主要集中在苏南的工业布局,逐步调整为以“四沿”为轴线的产业发展格局。与此同时,在全省上下较早形成“没有苏北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省的全面小康”的广泛共识,加大对苏北帮扶力度,大力推进“四项转移”,激活苏北发展的内生动力。江苏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成功实施,是对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总体部署的积极呼应和实践验证。在六中全会精神的指引下,江苏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特色优势必将得到进一步彰显,江苏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定会走在全国前列。

  [链接江苏]到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达3万多家,工业实现增加值已占GDP的51%,工业已成为拉动江苏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致富农民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全省城市化率已达50.5%,城市人口已首次超过农村人口。

  2005年,在“四项转移”政策的推动下,苏北承接的产业转移项目仅500万元以上的就达2120个,总投资769亿元;苏北5市实施省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702项,各类科技投入超过了90亿元;苏北新增劳务输出近40万人,占全省近六成;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资金超过了130亿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共建共享,关键在党

 

  [精神要点]公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

  [专家解读]省委党校教授董莲翔认为,“共建共享,关键在党”深刻阐述了党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原则,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和谐社会以及怎样建设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问题。

  “共建共享”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构建和谐社会理念的科学性和民主性。科学性是指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牢固确立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把依靠人民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路径。民主性就是执政党始终要正确反映人民群众的意愿,不仅要带领人民共同构建和谐社会,而且要由人民来共享构建和谐社会的成果。

  党领导人民“共建和谐,共享和谐”,要解决几个现实问题:一是努力构建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价值导航系统。大力倡导以人为本、公平正义、统筹发展等和谐理念,增强全社会的和谐精神,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撑和动力源泉。二是努力构建与和谐社会相一致的制度机制。明确界定公共利益,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理顺利益分配关系,完善社会纠纷调节机制。三是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打造一个人们团结共建和谐,人们共享和谐成果的良好社会氛围。

  [链接江苏]从去年1月开始,我省17.6万多个基层党组织、385万多名党员分三批参加了先进性教育活动。从31万多名党员群众参加的教育活动测评情况来看,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为99.56%。

  过去五年,全省多种形式地培训党政领导干部50万人次。“强基工程”使全省19万个基层党组织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

 

  着力发展社会事业,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精神要点]全会提出,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专家解读]南京师范大学教授邹农俭说,构建和谐社会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战略任务,而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抓手和载体,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前提。如果长期片面强调GDP,社会事业就会形成欠账。社会事业的发展要求增加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相应的政府职能转变就提到了一个比较突出的位置上,在这个过程中,政府还要不断提高社会管理水平。现在的问题是,我们既有社会事业建设总体上薄弱,投入不足,又有对社会事业存量的管理不善,浪费严重,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所以,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也历史地逻辑地摆到了与重视社会事业建设同样重要的地位。

  [链接江苏]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重视做好“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工作,进一步构建社会安全网。全省城镇三大保险覆盖面均达到95%以上,符合“低保”条件的36.5万城镇困难群众实现了应保尽保,34.8万农民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全省城镇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覆盖面分别达到96.8%、90.3%和99.4%。

  江苏省按照“分类定位、分开管理、分别改革”的思路,基本完成了市县和省属第一二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改制转企任务,社会公益类、行政管理类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启动。医疗卫生、教育、社会保障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的改革不断深入。

 

  建立健全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六项制度

 

  [精神要点]全会提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制度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保证,必须加紧建设对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利和利益,引导公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要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

  [专家解读]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青年学者孔繁斌副教授认为,从中国政治发展的宏观角度来看,关于建立健全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六项制度的提出,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内容,体现了以公民权利为起点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从而促进政治发展的科学的执政思维。

  按照“六中全会”建立健全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制度建设的治国理念,保障社会的公平正义的制度目标是要完善民主权利保障制度、法律制度、司法体制机制、公共财政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这是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要制度安排。这就需要政府围绕“保障”这个政治任务和政治责任重心,提高“保障”的认识水平和相应的制度设计和政策选择、执行能力。这首先要求建设好公共服务型政府,确立服务就是实践“保障”的观念;其次,发挥好政府引导性职能,集中公共资源用于“保障”制度建设;还有,政府要提高相应的前瞻性,在地方治理中富于创造性地建立健全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制度,并通过维护、促进和持续努力,建设一个能带动各方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链接江苏]积极扩大基层民主,推进村民自治和社区居民自治,实行政务、村务、厂务公开,目前全省村民自治达标率为95%,社会居民自治达标率为90%,政务、村务、厂务公开率100%。

  健全法律制度。加快依法治省进程,明确提出建设“法治江苏”的目标,以此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性措施,组织制定了《法治江苏建设纲要》,加强党对地方立法工作的领导,深入开展“法治江苏”合格县(市、区)创建活动,力争到2020年把江苏建成一个事事有法可依、人人知法守法、各方依法办事的省份。

  全省职工收入随企业经济效益提高而提高的机制已基本形成。去年,全省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33:1,是全国最小的省市之一。今年上半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国省市区的位次由第七位上升到第五位,与人均GDP排位基本相当。

 

  建设和谐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精神要点]全会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要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育文明道德风尚,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广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

  [专家解读]南京师大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王小锡指出,六中全会系统地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理念和目标要求,其中创造性地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路,这不仅进一步科学地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基本内容,而且还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和谐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人为本、明辨荣辱、公平正义、完善制度、科学发展。江苏在推进‘两个率先’,建设‘文化江苏’的过程中,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实施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六大工程’等卓有成效的工作,为和谐文化建设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他建议,今后要结合江苏特点,加强和谐文化体系与和谐文化建设途径的研究;要盘点江苏和谐文化资源,利用其为和谐文化建设服务;要广泛开展调查研究,正视社会矛盾,出台切实化解矛盾的有效举措;要联系人们的思想实际开展和谐文化教育,真正让和谐的理念深入人心;要大力开展制度建设,以科学的制度保障人民的权利,并以此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力量为实现江苏“两个率先”服务。

  [链接江苏]省委坚持不懈地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干部党员、教育人民群众,切实加强理论建设,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深入开展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认真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部署实施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六大工程、50件实事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六项工程、30件实事。坚持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部署开展了“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促和谐”主题实践活动。

  全省文化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今后五年,我省将大力推进“文化江苏”建设,实施十大先进文化艺术工程,发展十大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建设十大公共文化设施,带动全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建设“文化江苏”,重点将抓好五个方面工作:即充分发挥先进思想文化的引领作用;以文化生产为中心繁荣文学艺术;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让全省人民普遍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为建设“文化江苏”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

 

  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团结和睦 

 

  [精神要点]全会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要激发社会活力、增进社会团结和睦,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维护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专家解读]省委党校教授冯必扬说,充满活力与团结和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的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有机结合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和谐社会是一个生气勃勃、充满活力的社会,一潭死水、凝固僵化的社会不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特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特别是激发经济活力、政治活力、文化活力与社会活力。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在全社会形成创新的理念和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唯有如此,社会才能不断进步,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才能快速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才有动力源泉。

  与此同时,又要最大限度地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和睦,一个勾心斗角、四分五裂的社会决不可能是和谐社会。在实际工作中,应在坚持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注重全面协调发展,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同时,注重维护社会公平;在坚持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同时,注重保持社会稳定;在使每个社会成员各尽所能的同时,又能使他们各得其所,在不断增进国内各民族和睦相处的同时,还要注重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和谐团结。总之,既要充分调动每一个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促进各政党之间、各民族之间、各宗教派别之间、各阶层之间、海内外同胞之间的团结和谐,从而实现社会和谐的目标。

  [链接江苏]为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创业发展的活力,塑造与“两个率先”相适应、富有时代特征和江苏特色的人文精神,省委在全省广泛开展了弘扬“三创”精神、推进“两个率先”、构建和谐社会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全省干部群众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争先创优。

  围绕建国55周年、抗战胜利60周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等,我省组织开展系列纪念庆祝活动和宣传教育活动,激发全省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精神,增强全社会的凝聚力。不断巩固和扩大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参政议政作用。去年,我省圆满接待了中国国民党、亲民党和新党大陆访问团,会同中台办成功举办了首届“两岸市县双百论坛”。

来源:新华日报2006年10月18日  
复制本文链接
【收藏: 365Key ViVi】 【打印预览】 【大字 中字 小字】 【论坛讨论】 【关闭窗口
Loading...

相关新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