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中国江苏网 > 理论之光 > 正文
可持续发展与江苏沿江开发战略
http://theory.jschina.com.cn  2009-03-09 15:43:00

  [摘 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转移,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我国吸引外资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区域。本文以南京乃至江苏沿江地区开发为背景,探讨了以构建世界制造业中心新平台为主要任务的沿江开发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和政策框架。计有三个部分,一是对江苏沿江地区开发的经济发展阶段进行分析,从宏观上把握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特征;二是对江苏沿江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以寻找该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逻辑起点;三是在阶段把握和基础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对沿江地区开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创新进行了思考,认为在战略上应首先从环境与经济统一的视角去规划资源开发和布局产业;同时,可持续发展战略下沿江开发策略尤其是产业选择与结构调整应坚持经济与环境双重标准原则,产业空间布局应与沿江景观设计相结合,注重资源集约利用,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经济全球化和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使得国际产业与资本向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成为接受国际产业与资本转移的最佳区域,南京乃至整个江苏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面临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机遇。加快沿江开发,实现苏南、苏北、苏中的协调发展,对于在江苏实现两个“率先”具有重大意义。与此同时,任何区域开发都意味着资源的重新配置和经济与环境关系的重新调整,沿江这一特殊区域的开发不仅涉及到资源配置效率、经济增长速度,更重要的是关系到产业结构安排、资源利用方式和环境质量维持等有关区域可持续发展问题,其焦点在于如何实现沿江区域经济增长、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本文就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沿江开发的主要问题和相应的对策作以探讨。

  一、对沿江地区开发所处发展阶段的基本认识

  发展经济学的观点认为,处于不同的经济增长阶段,资源配置规律以及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具有不同的特征,产业政策和环境政策的主要目标也有所区别。从沿江地区开发所处的阶段分析看,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中国加入WTO意味着中国全方位的向全世界开放,产业和资本国际间的流动更符合市场原则。进入新世纪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深入和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战略调整步伐的加快,其基础产业,如重化工、冶金等开始向外大幅度转移。这些产业的特点不仅是投资大、运输量大,而且是用地多、用水多。与IT等产业不同,这类产业区位选择对市场反应速度要求不高,而主要依赖大进大出的大容量物流通道。南京和江苏的沿江地区历来是化工、冶金、制造产业的主要布局地,具有发展重化工、冶金等基础制造业的优势;同时,江苏沿江地区沿海,内河、海上和陆地交通便利,又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产业配套能力强。客观上,江苏沿江地区成为接受世界产业和资本流动的主要区域。从江苏沿江地区发展策略来看,如能构建起一个新的产业平台,来承接国际产业和资本的转移,提高江苏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吸引外资的能力,进而提升整个区域的竞争能力,对于沿江地区,尤其是带动苏中和苏北地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由此可见,江苏沿江地区开发正是适应了世界制造业中心向亚太地区转移,长江三角洲地区正在成为新的世界制造业中心这一趋势。江苏沿江开发战略的提出具有客观必然性,而这一区域的产业结构面临着剧烈的变动,经济运行的平台将发生实质性变化,新的一轮经济的快速增长即将到来。

  第二,自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已选择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又使可持续发展战略越来越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的钢性约束。中国特殊的人地关系和经济发展道路,使得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之间的协调、回旋余地较小;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工业化和城市化进入加速阶段,传统发展模式下的高速增长意味着对环境的压力呈倍数增长。如果在这一阶段,不通过传统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来协调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的关系,结果将是灾难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国策,代表着中华民族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而具体的原则已不断体现在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政策之中,如国务院对淮河水域治理政策中要求关闭该流域所有年产5000吨以下的造纸厂,国务院制订的太湖水体变清计划等。所有这些,都意味着可持续发展原则对经济行为的约束越来越具有钢性。随着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有关可持续发展指标已经成为评价小康社会和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准。可以预见,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产业结构的调整越来越受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约束。

  第三,贸易与环境问题已经成为WTO谈判和世界贸易争论的新焦点,绿色标签越来越成为国家之间重要的贸易壁垒手段。与全国一样,江苏经济正处在一个快速国际化进程之中,对外开放及进出口贸易日趋活跃。然而,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全球范围内的实施,环境考虑越来越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条件。值得注意的是,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为了取得国际贸易中的收支平衡乃至争取更多顺差,纷纷打出环境牌,规定进口的产品必须符合该国或国际公认的环境标准,环境标志或绿色标签越来越成为市场准入的必要条件,这种趋势客观上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诸多产品,尤其是农产品和轻工业品出口极为不利。如此同时,由于发展中国家环境标准不严,如果不注重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实施,客观上为发达国家将重污染产业转移到中国提供了极大的可能,这必然会在一些国际化程度高,人口密度大的地区,如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区域形成经济与环境的恶性循环。出此可见,江苏沿江地区开发,接受世界制造产业中心转移,加快经济国际化,可持续发展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第四,江苏作为中国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已经进入环境与经济的敏感时期。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来看,产业结构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大约20年发生一次大的变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50—70年代,产业经济急速发展,并形成了发达的市场经济,人均GDP大幅度提高。然而,这一阶段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和资源退化严重;在提出“增长的权限”的忧虑之后,西方国家在70—90年代期间,逐步将产业结构按有利于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双重标准进行调整,逐步形成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进入90年代之后,可持续发展已被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接受,经济与环境的关系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一个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体系正在形成。我国自改革开放之后,经济经历了20多年的高速发展,工业化进程和人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尽管就全国来讲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仍处于发展中水平,单就长江三角洲地区,尤其是江苏沿江地区的产业结构和总体经济实力,已接近于西方国家70年代的水平,工业化处于中期阶段,产业结构处于优化升级的战略转换时期,人均GDP近2000美元,进入人均GDP500—3000美元这一环境与经济的敏感时期。如果能在这一时期,按可持续发展原则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对于今后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协调就会处于一个十分有利的地位。否则,一旦在沿江开发中处理不好环境保护与产业结构的关系,未来可持续发展将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由此可见,江苏沿江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一个环境与经济关系的敏感时期,区域发展和接受世界制造产业转移必须考虑可持续发展的约束。

  二、江苏沿江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分析

  从目前江苏沿江地区经济发展来看,资源与环境所承受的压力日趋严重,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面临着严峻考验。

  首先,江苏沿江尤其是苏南地区工业化发展轨迹和产业结构特征都表明,环境退化,特别是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产业结构失衡所造成的结构性污染。一是江苏沿江地区行业结构的高度相似性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了小规模、能耗大、对环境敏感性强的产业结构。小型化、分散化的工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一直是该区域环境污染难以治理的主要因素。二是就产业种类来看,尽管江苏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顺应从低级到高级演替的变动规律,但第二产业比重明显高于其他发达地区,石油以及化工、钢铁,冶金等被称为“夕阳工业”的产业仍然统治着工业结构,能源、资源尤其是土地和水资源消耗过大,明显加剧了环境污染负荷和资源短缺的程度。三是该区域主要以原来的乡镇企业带动和加速了工业化进程,就整体来看,工业技术水平不高,相当部分企业产品技术含量低;经营粗放,单位产品的能源和资源消耗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同样的经济发展速度,表现为更高的环境污染。从现实来看,沿江地区,尤其是苏南地区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素。环境容量,尤其是水环境容量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达到一个十分难以调和的地步;农业生态环境质量急剧下降,食品安全问题突出,农业发展和出口贸易明显受到环境标准或绿色标签的制约;农地资源减少过速,景观生态价值恶化。所有这些,都对江苏实现两个“率先”形成了实质性障碍。因而,致力于改变经济增长与环境退化的现状,寻求一个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实现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道路,是沿江地区开发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

  其次,与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相比,江苏省生态环境的支撑能力较低,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明显受到生态环境这一薄弱环节的制约。江苏省向来以人多地少、经济发达而著称。长期以来,江苏以全国1%的土地,养活着6%的人口,容纳着10%的经济(GDP),环境与经济之间的调节余地较校据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小组的研究,江苏省可持续发展总体能力居全国第5位,其中生存支持系统指数、发展支持系统指数、智力支持系统指数和社会支持系统指数分列第3、5、5、6位,但环境支持系统指数则列12位,分别排在福建、广东、浙江、上海等同类地区之后,这说明江苏省经济增长的潜力将明显受到生态环境支撑能力的制约,产业结构调整的回旋余地小于其他省份,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建设客观上对该区域资源开发与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安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江苏沿江地区特殊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特征决定了该区域是生态环境敏感区域。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长江水质的好坏不仅关系到长江本身,关系到人民生活和生命健康,也决定着工业、农业、渔业等产业的生存和发展。沿江地区还有大量的湿地资源,如南京地区98公里的岸线,湿地就占了1/5。这些湿地就像长江的“肾”,其主要组成成分是土壤、水、各种生物,对磷、氮等有机污染物有吸纳分解能力,使水质变清,还能调节气候、涵养水分、保护水生生物等。然而,这些湿地资源一旦被破坏,长江水资源和水生生物资源将面临退化,水资源的自净能力将下降。与此同时,江苏长江沿岸又是重要的旅游资源,水气环境状况决定着景观生态的质量和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因而,长江沿岸实属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其开发和利用需要战略思想的创新和科学严谨的规划。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下江苏沿江地区开发之策略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江苏沿江地区应抓住世界产业结构调整和制造业中心向长江三角洲地区转移的有利时机,加快区域开发和工业化进程,建立起吸引外资和世界制造业中心建设的新平台。与此同时,沿江地区又是资源短缺和环境极为敏感地区,环境支持能力约束较大,生态环境质量已成为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因而,沿江区域开发战略需要新的思维方式和策略,才能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1、沿江地区开发,战略思维上需要新的创新。首先,应充分、全面理解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趋势。环境与经济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人们常常认识到的是经济发展需要从环境中得到资源,并不可避免的消耗环境容量,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更多的时候是不可兼得,先污染后治理是一个不言而喻的规律,所以,工业化过程就是一个污染加重的过程,等到经济发展一定程度,更多的资金会自动投到环境保护领域。然而,现实的情况是,随着人们对环境与经济关系的全面认识,尤其是环境质量对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生命支持系统作用认识的深入,环境价值的市场化趋势和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的更高要求,使得我们应当多用环境与经济相统一的思维和观点来思考、筹划沿江地区的发展。许多生态环境和自然、人文资源本身蕴藏着巨大的开发价值和经济效益。20年以前的苏州周庄人民,面对着其他乡镇迅速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对政府要求保护江南水乡的决策给予强烈的不满。而近10年周庄水乡的保护和旅游开发的巨大成功使周庄人民笑到了最后。周庄的案例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这就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在很多情况下是统一的,这种统一的关系一方面需要我们要善于突破单一的工业化思维,寻求资源多用途的最优利用;另一方面,更需要我们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设计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其次,我们必须认识到,环境质量已成为决定外资投向的重要指针。投资环境的含义不仅是指基础设施和政府条件,而且也包括生态环境质量条件。随着全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强和政府职能的全面转变以及基础设施投入的增加,区域间基础设施和政府条件的差异将会缩小,而生态环境质量和服务功能的差异将越来越影响到资金、技术、人才在不同区域之间的流动。上海市曾提出这样的口号:上海市建设的目标不是经济,而是环境。只有好的环境,才能实现更高水平、更高层次的经济效益。所以,沿江地区开发战略设计,应首先考虑经济与环境的双赢。

  2、沿江地区开发应积极探索该区域新型工业化的具体道路,在更高水准上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调整。

  ①主导产业的整合和产业提档升级应有双重标准;经济效率和环境效益。根据不同区域资源、环境具体情况,测算相应的环境容量,从而制订产业引进的环境门槛,从制度上保障产业选择环境标准的实施。

  ②在产业结构调整,尤其是迎接世界制造业中心向长江三角洲地区转移这一过程中,注重石油、化工、冶金等高污染产业的污染物综合处理和资源化问题,在工艺设计、厂址选择、产业配套等环节,把清洁生产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纳入其中,使产业发展从源头就建立在环境可行的基础之上。

  ③重视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江苏在环保产业发展上起步较早,但步子不快,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广泛实施,环保产业的前途一片光明,在这一区域布局环境保护产业不仅是产业结构调整的一部分,也是满足该地区石油、化工、冶金等产业对环境保护设备特殊需要的重要途径。上海在“十五”期间已将环保产业列为重点产业加以发展,江苏也应在这一“朝阳产业”上给予更多关注,重点发展宜兴、常州和苏州等地区的环保产业基地。

  ④尽管江苏沿江地区是接受世界制造业中心转移的理想地区,但新型工业化道路应贯穿沿江开发。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注重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工程和新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相应的比重。优先发展信息产业,着力培育集成电路、计算机及配套产品、现代通信产品、数字音视频等重点产品群。在“星火计划”有效实施的基础上,使沿江地区产业的类型和技术含量符合新型工业化的要求,使这一区域产业调整处于一个更为主动和更能适应未来发展要求的地位。

  3、产业选择和布局应体现资源集约利用和环境经济的集聚效益。江苏沿江地区人多地少,工业化程度高,产业间在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上竞争十分激烈,后备土地资源和相应生态环境容量不足。这就要求产业选择和布局上应贯彻集约利用的原则。一是应选择单位土地面积投资额高、GDP产出高、劳动力需求大、污染物排放少的产业,使用更少的土地资源产出更多的经济效益;二是重点产业布局上以产业园区建设为主,以产业集聚为重点,建设集约型的开发园区。以突出开发区为主题,形成专业特色鲜明、产业链配套的产业群,从而能以形成产业经济和环境的集聚效益,避免同类产业沿长江两岸发散式污染,使单位产品的污染量降到最低,也便于环境保护设施建设,使废弃物能集中有效地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4、将产业选择、空间布局和大江风貌设计相融合,提升沿江地区景观生态价值,将江苏沿江地区建成长江最亮丽的景观走廊。江苏的长江两岸,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人文资源富有特色,不仅是经济发达,文化底蕴丰厚,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区,也是我国重要的旅游区域。沿江产业开发,在产业选择和空间布局等方面,应体现区域景观生态设计的思想和要求,尤其是岸线资源的规划、设计和开发中,应有助于提升两岸的景观价值,将水、湿地、岸堤、绿地、工厂、码头、建筑等景观要素统一考虑,切忌将沿江变成工厂拥挤的“灰色通道”。景观生态价值的提升,不仅能使这一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到一个更高的水平,也能提高该区域的土地价值,土地资源升值,客观上又能提升产业层次,改善产业布局,形成环境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5、实行沿江资源保护开发政策,建立起沿江开发中生态建设和环境资源保护体系,为实施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矗首先应对沿江区域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进行调查,合理划分不同区域的生态功能,确定需要保护的生态资源类型和保护级别,明确保护的具体范围和措施。其次,南水北调取水口、长江饮用水源和生态敏感区是保护的重点,长江两岸的湿地资源也是长江岸线资源需要调查、评价保护的重要类型资源。第三,建立生态保护区域体系,在工厂和城镇周边地区,建设开敞式的绿色生态区域;在重化工业区外围,建设生态防护带;在重要水源区、特种水生生物栖息区域、河势控制节点和生态湿地,建立生态保护区;对于重要的湿地和水生生物栖息地,建立自然保护区。第四,建立起生态环境保护体系之后,应着重加强环境监督管理和加快环境管理能力建设,加强环境执法力度。在划定的饮用水源保护区、生态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污染环境的项目;对于已有的污染工业企业或项目,要采取迁移、改造、取缔等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新改扩建项目要执行环境评价制度,消除大规模环境高危因素,确保长江沿岸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主要参考文献

  1、曲福田等,《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政策选择》,中国经济出版社,2001年第二版

  2、洪银兴主编,《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

  3、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小组,《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中国科学出版社,2002年

  (作者系南京农业大学校长助理、研究生院副院长、教授)

来源:    作者:曲福田  
复制本文链接
【收藏: 365Key ViVi】 【打印预览】 【大字 中字 小字】 【论坛讨论】 【关闭窗口

上下篇导读

Loading...

相关新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