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沿江开发是江苏实现“两个率先”的重大战略举措。随着经济全球化和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国际产业和资本加速向沿江地区转移,天时地利人和都对沿江开发十分有利,必须科学制定沿江开发规划。
沿江开发的主要任务应当包括选择产业重点与布局、岸线开发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等四个方面。
(一)产业发展重点与布局
充分发挥临江资源适宜发展大运输量、大吞吐量、大用水量的优势,把沿江产业发展的主体定位在基础产业上,重点发展装备制造、化工、冶金、物流四大产业集群,加快沿江基础产业带的形成。同时积极发展电子、纺织、造纸、医药等优势产业,带动沿江地区产业的整体发展,建设沿江国际制造业基地。
重视旅游产业发展。借鉴世界知名江河旅游资源开发经验,积极开发长江旅游资源,以水和文化为主题,整合沿江城市、大桥和岛屿资源,形成富有特色的长江旅游区(点)组合,发展都市旅游、观光旅游、休闲旅游、文化旅游等,形成沿江旅游风光带。
培育四大产业集群:(1)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汽车、船舶产业为重点,形成优质基础件——关键零部件——先进重大技术装备的装备制造产业链。建设高档客车、轻型客车、家用轿车等专业化汽车产业,积极发展汽车零部件,形成与整车相配套的零部件生产基地;瞄准国际市场,着重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和大吨位船舶,逐步形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船舶修造业;巩固提高现有机械加工和装备的产业优势,强化专业化分工,积极发展大型机械和整机装备。(2)化工产业集群。以石油化工为重点,形成基础石化原料——化学中间体——精细化工的化工产业链。加快基础化工原料生产的大型化和规模化,大力发展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聚合物及有机化工原料;注重新产品开发和后道产品延伸,着重发展高层次、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产品;加快新材料的开发和应用,积极发展新型纳米材料、氟化材料,高分子材料、医用生物材料等。(3)冶金产业集群。以特种钢为重点,形成钢冶炼——特种钢材——金属制品的冶金产业链。切实提高特种钢材的产品质量,重点发展高质量冷轧薄板、冷轧不锈钢薄板、镀锌板,涂镀层板等优特钢产品,为建筑、汽车、家电等生产提供急需的特种钢材;积极发展金属制品业,延伸产业链。(4)物流产业集群。以第三方物流为重点,形成市场——第三方物流——生产企业——用户的供应链。充分利用交通枢纽、港口、机场等基础设施载体平台,加快建没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链主企业和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第三方物流,形成物流的企业平台,构建若干个物流枢纽城市和一批专业物流中心。
优化重点产业布局:(1)石化产业布局。依托南京的大型石化企业,以南京化学工业园区为主体,联合仪征、丹徒等邻近开发区,加快发展高附加值的石化后道产品,建成全国著名的石油化工产业密集区。限制基础石化产业在沿江其他区域布局。(2)精细化工产业布局。重点布局在沿江下游地区,充分发挥张家港、常熟、太仓、泰兴、南通等现有优势,注重品种错位发展,积极发展绿色环保型、附加值高、市场需求量大的产品,共同形成沿江精细化工产业密集区。限制高污染的化工企业在沿江地区布局。(3)特种冶金产业布局。以促进产业集聚为目标,依托南京、张家港和江阴等现有优势企业,重点发展特、精、优产品,限制炼铁等前道产业在沿江地区布局。(4)汽车产业布局。把规模集聚作为汽车产业布局的首要条件。积极发展汽车整车,重点加快南京轿车产业的发展,同时与上海合作发展仪征地区的轿车生产,形成国内规模较大的轿车生产基地之一;积极推进扬州客车产业规模的扩大和水平的提升,联盟常州、张家港,共同形成国内重要的客车生产基地;鼓励发展汽车零部件生产,形成沿讧汽车零部件产业带。(5)船舶产业布局。根据比较效益原则和资源禀赋条件,船舶产业向苏中临江地带集中布局,鼓励南岸的修造船产业向北岸转移。重点加快南通造船业的发展,整合扬州、仪征、江都、靖江等地区的造船业,促进产业集聚、规模扩大和产品升级,把南通建成亚洲第一、世界有名的修造船基地,扬泰地区建成国内知名的船舶修造基地。(6)新材料产业布局。依托沿江基础产业,重点加快泰州纳米材料、金属新材料和化工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扩大产业规模,形成新材料产业基地;加快江阴和南通等地区金属新材料和化工新材料产业发展,促进基础产业升级。(7)物流产业布局。以地区产业基础和经济腹地为条件,发挥铁路、公路、港口、空港枢纽功能,加快南京、无锡、苏州三大物流枢纽城市和一批专业物流中心的建设,形成南京长江流域综合物流中心、无锡区域性物流中心和苏州区域性国际物流中心,把沿江地区建成服务长江三角洲乃至长江流域的现代物流网络。
(二)岸线开发布局
江苏拥有长江岸线1175公里,其中主江岸线861公里,洲岛岸线314公里。在主江岸线中,可利用岸线(包括一级岸线和二级岸线)303公里,已利用116公里,占36%,其中苏南利用701公里,占其可利用岸线的442%,苏中利用458公里,占其可利用岸线的281%。
1、明确利用原则。(1)深水深用、浅水浅用。根据岸线的资源条件,因地制宜,统筹开发,合理利用。(2)集约发展。集约开发港口、工业、仓储等生产性岸线,引导产业向陆域纵深发展,避免沿岸线依次布局。限制投资强度较低和产出率较低的企业贴岸布局,整顿过多的货主码头。(3)上下游结合和近远期协调。统筹考虑上下游和左右岸的相互关系,保障生态安全,为远期发展预留岸线。(4)利用和治理相结合。加强河势演变监控、洪水防治、航道疏浚,保障防洪安全,促进河势稳定,形成新的深水岸线。2、合理利用岸线。岸线利用方式可分为港口公共码头岸线,工业仓储岸线、生态保护岸线、生活旅游岸线、取水口与调水口保护区岸线等。3、加强岸线管理。对岸线资源实行统一、规范、分级管理。(1)加强长江岸线统一管理,建立岸线资源管理GIS系统,成立省长江岸线资源管理办公室,负责岸线利用审批,明确以单位岸线资源的投资强度作为审批岸线利用的依据。(2)加快岸线资源管理立法,尽快研究制定《江苏省长江岸线资源管理条例》,做到有法可依。(3)实行省、市、县分级管理,做到职责明确。省负责审批各市长江岸线资源开发利用详细规划和港口公共码头岸线、过江通道岸线、生态保护岸线和工业仓储岸线中的预留岸线;沿江各省辖市负责审批所辖各县(市)长江岸线资源开发利用详细规划和工业仓储岸线、取水口岸线和生活旅游岸线。
(三)基础设施建设
建设一体化的综合交通体系。(1)加快建设沿江区域内的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铁路支线和专用线等项目,到2010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300公里,铁路1000公里。加快润扬大桥、苏通大桥、南京长江三桥的建设,做好沪崇苏通道、常泰通道等过江通道的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2)结合长江港口总体布局规划,明确各自功能定位,重点发展苏州港太仓港区,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装箱枢纽港的重要组成部分,争取成为集装箱运输干线港,积极建设南京、镇江、南通、苏州等主枢纽港,配套建设江阴、扬州、泰州、常州等地方重要港口。加强港口资源整合,提高规模效益,实现港口有序发展和效益最大化。(3)充分发挥南京禄口国际机场作用,加强与国内外航空公司的合作,加快开辟国际航线,尽快筹划建设苏南国际货运机场。
加快电力能源项目建设。加快国家已批准的电源点项目建设,争取新上一批电源点项目,缓解缺电压力。加快电力过江通道和输变电工程建设,到2010年过江输电能力争取达到1200万千瓦,确保北电南送。
加大水工程的投资。积极推进区域供水,合理规划和调整长江取水口,分别建设若干个苏南、苏中区域集中供水工程。建设高标准的流域和沿江城镇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完善提高长江主江堤达标工程。抓紧实施长江河势整治工程,保障防洪安全,促进河势稳定和水质改善。
(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环境保护重点是水和大气污染的治理。加快水污染治理工程建设,推动污水集中治理,特别是开发区内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重点建设13个污水处理厂。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排污标准的双重控制,保护长江水质安全。合理规划和调整沿江排污口,尽快开展南北两岸排污通道的前期研究和实施准备工作。制定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综合防治规划,实行一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鼓励使用清洁煤,推广先进的烟气脱硫技术,化工企业全部加装脱硫除尘装置。
同步进行生态建设。生态建设的重点是,在产业密集区和城镇周边地区建设开敞式的绿色生态区域,在重化工业区外围建设生态防护带,在重要水源区地等建设生态保护区,在重要湿地建设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