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中国江苏网 > 理论之光 > 正文
常州中小型企业自主创新机制研究
http://theory.jschina.com.cn  2009-04-22 15:22:00

  摘要:中小型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已成为一个客观现实,常州中小型企业具有基础薄弱,人才短缺,创新平台不强等弱点。常州建立中小型企业自主创新机制应该发起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政府、社会和企业三方面共同努力,在投入保障和组织保障等方面建立起企业内部自主创新的保障机制。

  

  关键词:中小企业;动力机制;保障机制;对策

  

  自主创新是一个城市自立自强的重要标志,更是一个城市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近年来,常州市政府积极鼓励和引导企业进行自主创新,并把它作为常州市委市政府面向未来发展的首要任务,而与此同时,很多常州企业自主创新不足,特别是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尤为薄弱。那么如何有效提高中小型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呢,我们认为提高中小型企业的创新能力,首先要建立起适合中小型企业自主创新的发展机制。关于企业的自主创新机制国内一直在研究,提出了中小企业的不足的原因,机制和机理,也有相关政策的研究,但针对某一个具体城市中小企业的研究仍显得不足。本文结合常州中小型企业创新不足特点,剖析了中小型企业自主创新机制的组成,深层次探索了建立企业自主创新机制有效途径,力求为提高常州中小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提供有益的思路。

  一、常州中小型企业自主创新现状

  常州市把加快自主创新作为推动科学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深入实施科教兴市这一主战略,大力培育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和以高新技术产业化为中心的创新服务体系,全市的综合科技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稳步增强。中小企业,由于其操作灵活、应变迅速、效率高,近几年在常州取得了快速提升,据统计目前常州中小企业数量达到已达全市工业企业数量的70%以上,常州中小型企业也步入了自主创新之路,然而与大型企业相比,常州的中小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

  1、基础薄弱,技术人才短缺,中小企业创新势单力薄,投入能力有限,技术水平低下,缺乏必须的科研设施,人才缺失,创新能力低下。江苏省调查表明,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最大困难是人才瓶颈,全省72%的民营科技企业缺乏高级技术人才,35%的企业缺乏高级技术工人。

  2、中小型企业创业示范基地不够,仅有长三角区域(模具)小企业创业基地等9家小企业创业基地被认定为“常州市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 [1],带动作用不强。

  3、主导产也创新力度不够。就2008年申报的科技项目,从技术领域划看:电子信息25个,光机电一体化67个,航空航天与交通1个,环境与资源利用5个,农业1个,生物技术1个,新能源与高效节能35个,新材料61个,医药与医学工程3个,生物医药8个。常州市目前正在主导新材料,生物工程,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仍占极少数[1]

  4、创新平台不强。目前常州科教城主要的创新平台有中国科学院常州应用化学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常州聚酯新材料研发中心、中国科技大学常州光固化基础与新材料联合研究中心、南京大学高新技术研究院、北京化工大学常州新材料研究所、常州技术产权交易中心、常州现代设计与制造中心、欧佩克技术转移中心常州分中心等等创新中心[2],与常州日益发展的经济建设相比,仍显得不足。

  5、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建设有待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但目前常州中小企业担保机构还很不足。2007年度对17家信用担保机构的信用工作进行了评级,参与评级的担保机构平均注册资本为4520.59万元,其中1亿规模以上的2家,5000万~1亿的5家,5000万元以下10家,分别占到11.8%29.4%58.8%;资产规模从522.97万元至14159.35万元不等,平均规模为 6141.52万元,其中47.06%的担保机构资产规模集中在5000万元以下;2007年担保发生额从200万元至55092.80万元不等,平均规模达21122.46万元,其中担保发生额在1亿元以上的担保机构占比较高,达58.82%。虽然担保机构在担保资金实力、担保业务规模、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等方面都有了较大提高,但与无锡、南京等地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6、支持中小企业创新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有待完善。缺乏有利于中小企业创新的中介和协作网络,缺乏应有的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正式或非正式交流,没有建立起向中小企业开放的企业集团的技术开发中心,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技术与营销网络的交易服务费用较高,增加了技术创新的成本。

  二、中小型企业自主创新内涵与机制组成

  (一)中小型企业自主创新机制的内涵

  自主创新,是指“以我为主”的创新,或是建立在自身创新能力基础上的创新。它有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原始性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二是集成创新,使各种相关技术有机融合,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三是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积极促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而自主创新机制就是维护或保障自主创新能力能够稳步提高的机制[3]

  (二)中小型企业自主创新机制的组成

  1、动力机制

  所谓自主创新动力机制,就是指推动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活动的各种动力要素的相互关系与作用机理,以及为维护和改善这种作用机理所形成的动力要素与外部环境之间各种关系的总和[4]

  决定和影响企业自主创新活动的各种动力要素区分为两大类——企业外部动力要素和企业内部动力要素。企业外部动力要素主要包括市场需求、市场竞争、科学技术和政府支持;企业内部动力要素主要包括企业利益、企业家精神、企业文化、企业内部激励机制和企业创新能力。而与以上动力要素关系密切的外部环境因素则主要有:宏观经济发展水平、政府体制、社会文化环境、发达国家的影响、人才和金融市场等。

  

  2、保障机制

  1)组织保障

  所谓组织保障是从组织机构上建立起保障创新的机制。建立组织保障要求中小型企业建立起适应创新的组织机构。用横向组织取代传统的层级组织,传统的层级组织过于僵化,具有官僚主义作风,建立横向组织后组织形态呈现扁平话,具有资讯公开与分享、培育高绩效员工、重视与发展智慧资本、质疑目前的文化,敢于抛弃过去成功、塑造知识管理及创新发展的特性[5]

  2)投入保障

  一是要建立人才投入保障机制[6]。即把企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在企业实施“人才工程”,把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纳入企业的重要工作,制订出系列的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稳定人才的政策和措施。

  二是科研经费和科研制度投入保障。即企业内部要建立专门的科研机构,给予足够的资金投入,保证企业的自主创新活动有一个独立的平台。

  三、常州中小型企业建立自主创新机制的对策

  要建立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机制,要激发起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建立起企业内部自主创新的保障机制,具体来说需要结合常州的实际情况,政府、社会和企业三个方面共同起作用。

  (一)常州中小企业层面

  1、加强企业对自主创新的投入,增强企业的创新资源保障力

  第一、加强人力投入。中小企业企业应在重视和培养自身科技力量的基础上,以优越的条件吸引外部的科技人员到本企业工作,有条件的企业还可以用灵活、务实的办法吸纳海内外学有所成的专家、学者加盟。此外,对于一些尚不具备“引人”条件的企业,可以通过与常州地方院校(如江苏工业学院,常州工学院等等)和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创新,采用“借人”的方式来增强本企业的自主创新人力投入。

  第二、加强资金投入。中小企业应该利用各种渠道进行创新风险资金融资,同时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应使创新资金在企业的销售收入中保持一定的比例,即使是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也要优先保障对创新的资金供给。企业要逐渐提高创新资金在销售收入中的比重,为自主创新活动提供日益雄厚的资金保障。

  第三、增强企业的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多种渠道收集信息,除了利用国家图书情报机构外,有条件的企业应设立自己的科技情报信息机构,并加强信息资源的电子化建设。或者利用在常高校(常州河海大学)的信息中心进行信息的收集。

  2、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通过多种途径激发个人主体的创新精神

  第一、加大对创新型管理者的激励力度,激发职业经理人的创新精神。目前常州的中小型企业已经开始雇佣职业经理人参与管理,对他们除了采用固定工资和年薪制这些已为人熟知的报酬形式外,还可以引进股票期权、期股、利润分享等新型报酬形式,建立有利于创新的企业高层管理者长期激励制度。

  第二、采取多种激励形式,调动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创新主要依赖于科研人才,对于企业来说在积极引进人才的同时,在使用上要做到多种激励形式,以鼓励其创新。一方面,要采取多种形式的物质激励。在按照效率优先的准则分配报酬的基础上,可以对一次性奖励、技术成果提成、创新奖励股等激励方式进行有效选择和组合使用;另一方面,还应采取多种方式的精神激励。如建立“Y”型的双职业梯、提供良好的创新工作条件、创造培训进修和学习深造的机会等。

  第三、积极培育有利于创新的企业文化,帮助员工确立创新价值观。要积极捕捉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涌现的创新典型并加以大力宣传和倡导,引导员工学习仿效;同时,要开展持之以恒的教育活动,形成创新光荣的良好氛围,最终使员工确立以创新求发展的价值观。

  (二)常州整个社会层面

  社会层面而言,主要是要全市建立倡导企业自主创新的氛围与转化机制。

  一是要树立并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社会氛围。要在全社会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公众的科技素养,营造企业有利于自主创新的社会文化、法制环境和市场环境,给中小型企业创新提供舆论支持和行为支持,形成企业创新的良好氛围。要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和法制观念,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产权服务体系。

  二是要建立有利于科研成果产业化的转化体系。从社会科研资源的整合、科技成果的转让交易市场、风险投资的进入与退出市场等多方面,倡导社会资源进入自主创新的体系和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一个投入、产出、转化与受益的绿色通道。

  (三)常州政府层面

  1、积极培育创新主体

  一是建设科教城集聚区。大力开展制造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国际国内教育培训合作,发展民营科研机构和留学生创业基地,建设支柱产业、新兴产业的研发中心和中小企业创新联盟,努力构筑常州中高级创新人才的培养区和自主创新的集聚区。二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围绕市重点企业集团建设和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开发,大力实施高新技术重点项目,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三是壮大创新人才队伍。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人才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和人才发展规划,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四是继续加强创新平台建设,积极引进创新载体,推动常州创新型城市建设。

  2、加强对重点培育成长型企业的培育力度

  2008-2010年度常州市重点培育高成长型企业有100家,具备高成长、快发展的特点。2006年,100家企业营业收入达123.4亿元,2007年营业收入达175.8亿元,增幅为42.4%;通过重点培育,预计2010年营业收入为536亿元,平均每年增幅约为45%。然而这些规模较小的科技企业在参与政府投标竞争中无法与大型企业抗衡,常州市政府应将大额采购合同和采购任务实行分割招标,使其能参与投标,并且充分发挥小而专、小而特的优势而中标,为其创造更多的投标机会。

  3、充分发挥创业孵化协会的作用

  企业孵化器为创业者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帮助创业者把发明和成果尽快形成商品进入市场,提供综合服务帮助新兴的小企业成熟长大形成规模,为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生长、培育环境[7]要充分发挥好常州市创业孵化协会的作用,加强各科技企业孵化器之间以及同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创业投资机构、中介服务机构、从事科技孵化服务或研究的专家、学者和个人的联系,沟通信息、整合资源、促进发展。同时,通过举办培训、提供信息、协调关系、开展行业自律管理与认证评价,增强常州市各科技企业孵化器的整体孵化能力,充分发挥孵化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孵育创业者和孵育科技中小企业的潜力,打响“创业在常州”的品牌。

  4、制定和实行多种优惠政策,加大政府对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

  第一、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产品,在常州市财政支出和政府投资的重大工程建设中优先给予采购。常州市中小企业生产或开发的试制品和首次投向市场的产品,且符合国民经济发展要求和先进技术发展方向,具有较大市场潜力并需要重点扶持的,经认定,政府部门可进行首购,以鼓励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第二、用好用足创新基金。对设立的创新基金,在科技中小型企业的研究开发,创新成果转化给予重点扶持。第三、开展知识产权服务中小企业专项行动计划,鼓励中小企业开展发明创造,对中小企业的发明专利申请费、维护费等给予一定比例的资助,对现认定80个科技中小型企业加强资助力度。最后从政策制度方面加强对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建设,提高中小企业融资水平。

  5、培育和完善技术市场,加强科技发展对中小企业企业自主创新的推动作用

  进一步提升常州市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示范平台建设活动。对现有确定为常州市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示范平台15家企业加强考核,力促这些平台在整个常州市范围内起好带头示范作用,为更多的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产品升级换代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撑。

  6、优化服务抓环境

  一是加强科技管理。建立健全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咨询机制,完善中小企业科技项目立项、监督和评价机制,推行重大科技专项和科技计划项目招投标制度,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率,提高科技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二是加强对中小企业的科技宣传。加强对科技政策、法规宣传和培训,指导企业和机构用好政策。开展“百家企业创新事迹、百名创新之星”宣传工作,在全社会营造崇尚创新之风、践行创新之举的浓厚氛围[8]

   

  

  参考文献:

  [1]关于认定常州市重点培育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通知[EB/OL] 2008-11-12 [2008-11-13] http://cz.smejs.gov.cn/

  [2]创新平台建设工程[EB/OL]  2007-3-16 [2008-11-13] http://www.czsme.org.cn/

  [3]李刚 . 企业自主创新的自组织机理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年第9 137~140.

  [4]孙冰企业自主创新动力机制及启示[J] 科技管理研究 2007年第10 11~14.

  [5]吴松龄.  创新管理[M]  江苏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8 102~105.

  [6]孙健,葛文红 . 海信自主创新保障机制[J]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0713 33~34.

  [7]辜胜阻,肖鼎光完善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政策的战略思考[J] 经济管理2007年第7 25~31.

  [8]葛峙中中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支持体系比较[J] 社会科学辑刊 2007年第5 106~111.

  

  作者简介:

  管志杰(1973—),男,江苏溧阳人,博士研究生,讲师,主要从事国际贸易、企业管理等研究。

  

   (稿件来源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年第一期)

  

  


  

  **基金编号:江苏省青蓝工程资助(2007-2

  

  

来源:中国江苏网   作者:管志杰   编辑:袁涛
复制本文链接
【收藏: 365Key ViVi】 【打印预览】 【大字 中字 小字】 【论坛讨论】 【关闭窗口

上下篇导读

Loading...

相关新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