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中国江苏网 > 理论之光 > 正文
马克思恩格斯的集体主义道德原则思想
http://theory.jschina.com.cn  2009-05-05 10:43:00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这一道德原则发端于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他们当时还没有正式使用“集体主义”的概念,但对集体主义原则的阐述却是极其深刻的。在马克思、恩格斯那里,集体主义是一种共产主义道德原则。这是我们在解读马克思、恩格斯集体主义思想时必须给予充分重视的一点。19世纪法国的马克思主义者保尔·拉法格曾有这样的看法: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同义词。他在一篇题为《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的文章中阐述了集体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的密切关系。他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的意义上来理解集体主义,即把集体主义理解为共产主义的同义词,集体主义在政治上才是可以接受的。这种看法虽然显得绝对,但却点出了问题的根本。对马克思、恩格斯集体主义思想的理解,必须与其共产主义思想联系起来,与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即人的解放联系起来。

  当共产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出现时,资产阶级思想家就攻击说:共产党人要“废除道德”,要毁坏人类的文明成果;“要实行共妻制”,“消灭家庭”,“要消灭人们最亲密的关系”。对于这些攻击,马克思、恩格斯都一一进行了批驳,他们指出共产党人并不要完全消灭道德,而是要建立一种全新的道德。

  首先,共产主义道德是与阶级社会的道德相决裂的道德,是摈弃了道德的阶级性的道德。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这样写道:“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共产主义道德是超越阶级社会的一种道德。

  其次,共产主义道德是共产主义社会的道德基础。恩格斯在谈到共产主义时曾说,到那时,整个人类社会就会是“建立在人类道德生活关系基础之上的新世界。”可见,共产主义社会是建立在真正的道德基础之上的。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种真正的自由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在这种联合体中,阶级差别已经消失,全部生产已经集中到联合起来了的个人的手里,公众的权力已经失去了原来意义上的政治性质。在共产主义社会,道德非但没有消失,反而是进化成为一种更高层次和更加广泛存在的道德,成为一种全人类性的道德。

  再次,消灭了阶级对立的共产主义的道德是一种“真正的人”的道德。“只有在不仅消灭了阶级对立,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忘却了这种对立的社会发展阶段上,超越阶级对立和超越对这种对立的回忆的、真正的人的道德才成为可能。”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解,只有到共产主义,消除了阶级对立,道德才会成为人全面自由发展的人的本性的体现。而在那之前,道德虽然带有崇高的特点,但或多或少都带有工具性或与个人相对的异己特点。在社会交往中,因为主客观两方面条件的限制,道德与个人之间会存在对立与冲突。当个人迫于外在压力而遵从道德准则的时候,其行为就不是自觉的行为,他也就不能称为真正的人。

  从他们关于共产主义的道德思想出发,马克思、恩格斯对共产主义社会的道德原则——集体主义进行了深刻而又开创性的阐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的解放的高度,论述了集体对于个人解放的决定性意义,即 “个人力量(关系)由于分工转化为物的力量这一现象,不能靠从头脑里抛开关于这一现象的一般观念的办法来消灭,而只能靠个人重新驾驭这些物的力量并消灭分工的办法来消灭。没有集体,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可见,马克思、恩格斯讲的集体主义强调的是集体对个人的决定性作用,没有集体,个人的价值、自由和全面发展都是难以实现的。当然,他们也特别指出,能够实现个人解放的集体必须是真实的而非虚幻的集体。只有在真实而非虚幻的集体中,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才能够相统一,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才有实现的条件。

  因此,真正的集体主义是以对个人利益的充分肯定为前提的,在这个前提之下,集体主义强调的是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的统一;也正是在这一前提之下,集体主义才强调集体利益或共同利益的优先性。没有这个前提,集体主义就会沦为虚无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德国青年黑格尔派代表人物之一施蒂纳时,强调共产主义既不主张利己主义,也不主张自我牺牲。受当时德国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而且在黑格尔哲学的滋养下,施蒂纳写作并出版了《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一书。施蒂纳写作从情感的形式去理解普遍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对立,并把这种对立的根源归结为宗教的、神秘的力量。他认为,要摆脱两者的对立,关键在于找到全面的、开展的、非局限的利己主义,而它就是“自我一致的利己主义者”。在批判施蒂纳的利己主义思想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者既不拿利己主义来反对自我牺牲,也不拿自我牺牲来反对利己主义,理论上既不是从那情感的形式,也不是从那夸张的思想形式去领会这个对立,而是在于揭示这个对立的物质根源,随着物质根源的消失,这种对立自然而然也就消灭。共产主义者根本不进行任何道德说教,施蒂纳却大量进行道德的说教。共产主义者不向人们提出道德上的要求,例如你们应该彼此互爱呀,不要做利己主义者呀等等;相反,他们清楚地知道,无论利己主义还是自我牺牲,都是一定条件下个人自我实现的一种必要形式。”

  在批判当时所谓的“真正的”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海尔曼·克利盖时,他们也强调了这一思想。海尔曼·克利盖是当时共产主义团体―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成员,在委员会内部,他打着共产主义者的旗号,却宣传小资产阶级的爱的共产主义。对于克利盖的宣传,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把共产主义变成关于爱的呓语”,把共产主义归结为爱,把共产主义和利己主义对立起来,把前者说成是是“爱的王国”,后者说成是“恨的王国”,这二者的对立是爱和恨的对立,不过是在共产主义招牌下贩卖基督的肮脏货色,是在向宗教谄媚。

  从这些论述中可以看出,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那里,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是一种全新的道德原则,它建立在个人自我实现的基础之上,是对利己主义和自我牺牲这两种倾向的扬弃,超越于二者之上,而非二者之一的对立物。我们今天理解集体主义,也必须从这样的高度理解才行。而我们在过去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对集体主义的理解都偏于简单化和庸俗化,更多地强调的是个人无条件的牺牲,其结果是导致对个人正当的利益的忽视和藐视。而这种理解恰恰是犯了马克思所批判的简单地把共产主义的道德原则与利己主义对立起来的错误,在现实中,尤其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错误的理解自然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严重的困难。当集体主义的道德原则不能建立在个人自我实现和个人利益的保障的基础之上时,它便因为严重脱离现实而成为纯粹的道德说教和口号,而这也是当年马克思、恩格斯所明确反对的。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孙向军   编辑:袁涛
复制本文链接
【收藏: 365Key ViVi】 【打印预览】 【大字 中字 小字】 【论坛讨论】 【关闭窗口

上下篇导读

Loading...

相关新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