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中国江苏网 > 理论之光 > 正文
价值取向意蕴下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矛盾及其解答
http://theory.jschina.com.cn  2009-07-28 14:21:00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前30年和后30年,是中国探索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现代化,并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解决社会主义与现代化之间的矛盾、使之相辅相成的历史进程。

  中国社会主义和现代化的矛盾,表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一是在理论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换句话说,它是以实现了现代化为前提的,是作为现代化的超越者而提出的。而现实中建立社会主义的中国则处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之中,需要完成本来应该由资本主义完成的现代化。“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超现代化的。用超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理论来实现现代化,自然会出现矛盾。”[2]社会主义成为进行现代化的一种方式,完全是后来在社会主义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二是在实践上把纯而又纯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的主要特征,否定私有经济,排斥市场经济在发展生产力中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显然,实践中的矛盾是由理论上的矛盾而来的。实践证明,脱离了现实生产力水平,再好的制度设计也会成为社会发展的羁绊,由此形成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相分离、无法得到统一的内在困境。从1949年至1978年,中国逐步提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并在现代化的某些领域中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和不小的成就,但总的来看,由于体制和机制上没有理顺,现代化不可能取得整体性和实质性的飞跃。

  要解决中国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矛盾和现实困境,必须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进行积极的理论创新,实现意识形态的整体转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逐步形成和完善的邓小平理论,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新阶段,着重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使得上述中国社会主义和现代化的矛盾得以破解。邓小平摒弃对社会主义的教条主义的理解,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就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原来局限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制度层面,发展为着眼于生产力的发展和实现现代化的需要,从而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现代化作为社会主义自身的本质要求。对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最大的贡献是经过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之后,开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结合,为中国实现经济现代化指明了正确方向。邓小平多次讲到市场经济是一种工具,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并认为只要坚持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就可以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避免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3]1985年邓小平在接待美国企业家代表团时又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他认为,中国不走这条道路,没有别的路可走。只有这条路才是通往富裕和繁荣之路。同时他指出,因为我们坚持了两条,一条是公有制经济始终占主体地位,一条是发展经济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避免两极分化,因此可以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同时,不违反社会主义原则[4]。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又一次对中国应该发展市场经济提出了重要意见,这个意见为党的十四大所采纳,并进一步形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由此,中国找到并选择了自己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由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重新认识和创造性地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解决了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在理论上的矛盾,从而使中国的意识形态实现了根本的转型——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革命型的意识形态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型的意识形态。

  从传统的社会主义模式忽视生产力发展的本质要求和排斥市场经济,到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首要本质和主动选择发展市场经济,中国经历了一个巨大的思想解放的过程。随着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得到了根本的和纵深的推进,推动了深刻的整体的社会转型。这种社会转型主要表现在:第一,经济的发展无论是就其速度来说还是就其结构改善而言,呈现出一种相对来说良好的状态,同时计划经济体制逐渐地为市场经济体制所取代;第二,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第三,对外开放全面而深入地推进;第四,社会分化全面展开,新的社会阶层和职业群体相继出现,所有制成分呈多样化状态,社会流动日趋加剧;第五,世俗化进程迅速推进,人们的行为取向越来越认同于现实性和理性化,人们的生活水准得到大幅度提升。与此同时,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问题也日趋突出,主要有:第一,在收入分配领域,贫富差距在拉大;第二,在政治生活领域,腐败现象蔓延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扼制;第三,社会阶层不断分化,利益协调机制尚未健全。上述社会转型的表现与存在的问题表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固然解决了原来意义上的社会主义与现代化的矛盾,但由于市场经济取代传统的计划经济,使市场经济体制机制成为占据主导地位的体制机制,于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在价值取向上发生了新的矛盾。市场经济在促进生产力发展和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由于自身的特点,必然具有与社会主义不相一致的作用。同时,更为重要的是,“市场经济不只是一种工具,而且在思想上还是一种价值取向”[5-1]。如果说社会主义在价值层面上更加强调公平公正的话,那么市场经济由其内在法则决定了它更加强调效率。如何使二者相统一,成为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过程中的新矛盾。这一矛盾,表现在意识形态的纷争上就是面临多重选择:一是由社会主义来管住市场经济;二是由市场经济来决定中国是否要搞、在多大程度上搞社会主义[5-2];三是在价值层面上做好结合这篇大文章,使社会主义实现公平与效率的双赢。

来源:人民网   作者:陈利权   编辑:袁涛
复制本文链接
【收藏: 365Key ViVi】 【打印预览】 【大字 中字 小字】 【论坛讨论】 【关闭窗口

上下篇导读

Loading...

相关新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