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中国江苏网 > 理论之光 > 正文
“中国问题”与“中国理论”
http://theory.jschina.com.cn  2009-07-28 14:29:00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给予分析,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立足中国国情、总结中国经验、运用科学方法、解决中国问题、形成中国道路、促进中国成功的我们自己的中国理论。

  一、中国国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础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首先要把握它立论的基础。这一基础,就是中国国情:准确判定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深刻把握这一历史方位中的社会主要矛盾;及时顺应人民群众的期待。

  (一)历史方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应当如何正确把握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为我们提供了指南。马克思恩格斯曾从多个角度阐释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他们按照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把社会分为五种形态。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按照人的发展状况,提出了“三大社会形态”理论,认为个人独立性形成的过程会经历“人的依赖”、“物的依赖”、“自由个性”三个阶段,与此相对应的是人类从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上的前资本主义社会,到建立在发达“商品经济”基础之上的资本主义社会,最后到建立在“产品经济”基础上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历史演进过程。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将共产主义划分为初级和高级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指出共产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是从资本主义脱胎而来的。1881年,在《给维?伊?查苏利奇的复信草稿》中,马克思在分析俄国农村公社土地公有制问题时指出,它可以吸取资本主义制度所取得的一切肯定成果,通过正确引导,从而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过渡到“现代社会所趋向的那种经济体的出发点”[1],马克思恩格斯上述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阶段的分析虽然角度不同,但根本依据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因此,即便在一定条件下落后国家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但是却无法跨越生产力水平的局限。近代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虽然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通过政治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跨越了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卡夫丁峡谷”,但却没有充分汲取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肯定成果,只能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生产力仍不发达,民主法制不健全,公民社会不成熟,封建残余未肃清,人的依赖和物的依赖现象并存,等等。由此,中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处在由前现代走向现代的征途中。确定当今中国社会的历史方位意义重大,它是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出发点和基点。

  (二)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经过30年改革开放,中国经济社会各方面取得巨大进步,主要矛盾是否发生了变化?答案是否定的。首先,虽然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现阶段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只要做个“除法”,都会变得微不足道,进一步提高生产力水平仍然是当务之急。其次,在“蛋糕做大”的过程中,存在着“蛋糕分配”不好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除了进行分配制度改革外,进一步提高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依然是关键。第三,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尚未根本转变,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来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第四,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通过深化体制改革促使人的创造潜能释放、进而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的空间依然很大。上述问题是“发展”和“发展不足”问题。因此,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依然是当今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三)人民群众的期待: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要矛盾”蕴涵着人民群众的期待:在经济层面是富强;文化层面是文明;当物质文化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之后,人民群众会日益增长出政治层面的民主需要、社会层面的和谐需要。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与人民群众的命运休戚相关的事业,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实现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目标的社会主义。上述是中国在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立论基础。

来源:人民网   作者:韩庆祥 田志亮   编辑:袁涛
复制本文链接
【收藏: 365Key ViVi】 【打印预览】 【大字 中字 小字】 【论坛讨论】 【关闭窗口

上下篇导读

Loading...

相关新闻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w-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