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就业影响,呈现出渐趋复杂的局面:农民工就业形势的瞬息万变,城镇居民与农民工就业的不同变化特征,总体劳动力市场压力下的劳动力短缺现象,等等
自2008年以来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中国就业形势,并非以劳动力市场冲击这种简单和单向的方式表现出来,而是在就业冲击与劳动力短缺、农民工返乡与回城、失业率上升与下降等一系列扑朔迷离的现象中展现。如果不加分析地追循瞬息万变的表面现象,就很难准确地把握当前和未来的劳动力市场变化大势。本文尝试从中国劳动力供求长期趋势和短期矛盾出发,剖析支配就业形势变化的规律,为更全面地认识宏观经济走向提供一个参考。
冷暖鸭先知:认识宏观经济波动中的就业
我曾经用“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句诗,来形容面对2004年以后出现的劳动力短缺现象,沿海地区外向型企业的切身感受与反应。而当全球范围金融危机以出口产品订货减少的方式,开始冲击沿海地区的外向型经济时,这句诗恰好可以改为“春江水冷鸭先知”。对中国的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来说,认识宏观经济形势,也许主要不是依靠失业率等劳动力市场指标,但是,对于企业和劳动者来说,与就业相关的各种切身体验,恐怕比GDP增长率、M2发行量等等板着面孔说话的宏观经济指标,都来得更加及时、准确和重要。
在美国,联邦政府每个月都会公布就业形势的最新数字,主要指标分别是基于家庭调查和企业调查得出的机构就业和失业信息。每个月的第一个星期五早晨,一批被挑选出的记者准时获得劳工统计局独家发布的劳动力市场信息并给予报道后,常常给宏观经济和资本市场造成巨大的冲击(参见伯纳德·鲍莫尔,2005)。在中国的劳动力统计项目中,虽然同样包括家庭调查和企业调查,由于调查结果汇总和发布较慢,不能满足判断宏观经济和劳动力市场形势的需要。通常,我们可以不定期地获得季度登记失业率,以及反应更加迟钝的在若干劳动力市场上收集的岗位供求信息。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宏观经济调控决策是在大概其就业判断之下做出的。
随着用下岗补贴的方式进行失业保障这个历史使命的完成,到2003年下岗职工这个群体在统计意义上就不复存在了。那些尚未实现再就业的人员,则转而领取失业保险金。因此,这一年登记失业率达到最高水平4.3%。随后逐年下降,直到2007年的4%。2008年,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显现在对劳动力市场的冲击,登记失业率上升到4.2%,2009年第一季度又提高到4.3%。同样地,在2008年以前,用劳动力市场上岗位数与求职人数之比表示的求人倍率,呈现从20世纪90年代末的就业冲击中日益恢复的趋势,2007年和2008年高达0.98。但是,2008年开始的就业冲击导致第四季度求人倍率下降到0.85,到2009年第一季度为0.86。
中央电视台记者曾经问克鲁格曼最关注哪些宏观经济指标,回答是就业信息和采购经理指数(PMI)。大致是在本次金融危机期间,由里昂证券亚洲分部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分别统计的这个指数——PMI闪亮登场,广为关心宏观经济的人士所引述。这个指数在2008年骤跌之后,2009年年初开始回升,并分别于3月份和4月份超过了50这个基准线。此外,月度和季度的一系列其他宏观经济指标,也都显示中国经济正在回暖。相应地,就业指标也应该有所反映。我们的猜测是,调查失业率和求人倍率在一季度之后,应该处于逐月恢复的势头。